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半夏从汉至宋代的炮制沿革

2018-09-20 16:49:46    来源:大品种联盟

半夏,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而《神农本草经》中的下品药,一般是“多毒不可久服”。因此,自《神农本草经》起,历代的本草文献,均将其记载为“辛温、有毒”。半夏药用历史悠久,具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主治湿痰冷饮,咳喘痰多,胸膈胀满,呕吐反胃等症,是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有毒中药之一。因其有毒,凡入内服药必以炮制品付方,因而在历代的医药书籍中,半夏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均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记载。

197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编撰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该书对半夏的炮制方法收集了历代各种文献记载的有70多种。1985年,王孝涛主编的《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也在半夏药条下罗列了历代的各种炮制方法,并收载了有关半夏的炮制作用。说明半夏在数千年的临床使用过程中非常重视其炮制。作者以上述两本书为蓝本,查阅了历代医药书籍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半夏自汉代以来的炮制方法发展脉胳作一分析和探讨,因篇幅原因,本文主要分析汉至宋代半夏的炮制方法沿革。

半夏从汉至宋代的炮制沿革

1、汉至唐代:“汤洗”为主,汤洗滑尽以去毒

半夏入药用炮制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邪客第七十一》半夏汤中的半夏,当时记载为“治半夏”。《黄帝内经》中的半夏汤是治疗因邪气入侵,使人不眠不卧,方中仅两味药,一是“秫米”,一即“治半夏”,方中对用水、煎法、服用等记载得十分详细,唯独没有“治半夏”的炮制方法,估计当时的治半夏可能有一种约定俗成或大家都清楚的炮制方法。能够明确地要求半夏如何炮制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一章。书中半夏条下载有“凡半夏不口父咀,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这说明在当时应用半夏都必须以“汤洗”的方法进行炮制。而且炮制程度的要求是“令水清滑尽”,因为“洗不熟有毒也”。

从汉代以及后世的许多医药文献中有关半夏的应用来看,“汤洗”一直是半夏的主要炮制方法,如《注解伤寒论》中的葛根加半夏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苦酒汤、半夏散等方剂中的半夏均以脚注“洗”来表示半夏的炮制。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半夏的炮制方法及炮制目的则阐述得更为详尽和明确:“凡汤酒膏丸散用半夏皆宜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搓之,皮释随剥法,更复易汤搓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这段文字对当时应用半夏为什么要炮制、怎样炮制、炮制到什么程度都有了具体的说明。半夏的汤洗方法从汉代起一直沿用,如宋·唐慎微《重修证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上引梁代《名医别录》书中关于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汤洗令滑尽”,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修治药法一章中要求“半夏,汤洗七遍”。

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上则记载了半夏除可用简单的汤洗方法之外,还可以用其它辅料来洗:“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四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这样炮制的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由此可见,半夏自入药以来,因其有毒,可“令人吐”、“戟人咽”,因而最初的炮制去毒的方法是以“汤洗”进行,要求洗至半夏“水清滑尽”,为的是能洗去毒性。

2、南齐:加姜制毒,相畏相杀,半夏炮制的一大突破

从南齐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中,可以看到半夏除用汤洗炮制外,还增加“姜浸”的炮制程序。《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学专著,在其“出箭白敛散”方中的半夏,要求“半夏三两,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是至今为止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姜制半夏的文献记载。实际上,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就有以生姜配伍半夏的“生姜半夏汤”,用以治疗恶心呕吐:“半夏半斤,生姜汁壹升,以水叁升煮半夏,取贰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肆服”,这可能是后世以姜汁煮半夏或以姜汁浸半夏,炒过或焙干、熬过等炮制方法的最初处方依据,至于为什么用生姜汁,而不用其他辅料,一方面决定于生姜本身的功效,“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咳嗽,疗时痰,止呕吐不下食”。另一方面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已明确记载“半夏毒,用生姜汁,煮干姜汁并解之”,“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殺耳”,“干姜……煞半夏、茛菪毒”。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也有“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汁并解之”。因此,《刘涓子鬼遗方》中的半夏除用汤洗外又增加生姜汁浸、熬过的炮制程序,实际上是将生姜配伍半夏以解半夏之毒的临床经验应用于炮制方法,以姜制半夏毒为目的,这在半夏的炮制方法上是一大发明。至此,在以后的许多本草及方剂中均出现姜制半夏的炮制品,如唐·孙思邈《银海精微》卷下药性论中述:“半夏,除湿化痰,和胃气,利胸膈,制用姜汁炒”。

宋·苏轼、沈括编著的《苏沈良方》中,半夏的炮制除沿用前人的“汤洗”、“炮”等方法外,还增加了“姜汁制”。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炮制法一篇中半夏条下要求“滚汤泡浸,去皮,再用生姜汁浸或菜油拌炒,大能豁痰”。明·张景岳《本草正》半夏项下载有“生嚼戟喉,制用生姜,……性能坠胎,孕妇虽忌,然胃不和而呕吐不止,加姜汁微炒,但用无妨”。清·吴仪洛《本草丛新》写半夏“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涎,切片,姜汁拌炒,性畏生姜,用之以制其毒,而功益彰”。直至现代,国内仍有一些省市或地区的炮制规范上是以生姜汁来浸半夏后煮干或蒸制的炮制方法。而现有国家药典收载的姜矾半夏最初也源于生姜汁制半夏。因此,以生姜汁制半夏是半夏除“汤洗”方法之外的第二大类炮制方法,也是半夏炮制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使得半夏的炮制由单纯的浸、洗、汤洗去毒发展到可以用辅料来制约其毒性,而这样的炮制方法是依据中医的相畏相杀理论,因其有论可据,它比一般的浸、洗、汤洗更易为临床医生所接受,由此也就开创了半夏以辅料炮制的大发展阶段。

3、宋代:半夏辅料制全面发展,半夏制曲已现雏形

唐代以后,随着整个医药学的发展,至宋金元时期,半夏的炮制方法也逐渐由单一的浸、汤洗发展至浸洗、炒结合,浸煮结合、浸蒸结合;加入炮制的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辅料的种类可以根据临床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如白矾、皂角、猪苓、萝卜、醋、酒、浆水、泔水、麸、粟米、香油等,同时炮制时由加入单一的辅料制发展至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辅料共同炮制半夏,如生姜、酒制;白矾、生姜制;生姜、甘草制,白芥子、醋制;浆水、生姜、甘草、桑根皮共制半夏等。

从1963版至2000版中国药典上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均源于这一时期。这一阶段,半夏炮制的特点是除了沿用以前的汤洗、姜浸、姜汁炒或煮的炮制工艺外,加入不同的辅料制以获得临床需要的疗效。如宋·王衮《博济方》中化痰丸就以“半夏六两,热酒烫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丁香丸是“半夏二两,以水浸一七日,每日早晨换水,足,取出令自乾,加白矾半两,丁香一分,三味药同为末,用姜汁合和为丸如小豆大”。宋·太医院《圣济总录》半夏丸中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薄切,甘草、桑白皮一两锉,银石铫内慢火煮一复时,只取半夏,余药不用”。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八风丹、牛黄生犀丸等方中的半夏均注明“半夏,白矾制”这里的白矾制的炮制方法可能与《圣济总录》中的一些半夏要求“以白矾水浸七日,焙干”的炮制方法一样。此外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已经可以见到现在姜矾制半夏的雏形,如新法半夏汤中的半夏要求:“汤浸洗七次……,用白矾末一两,沸汤浸一昼夜,滤出……,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一昼夜,却于汤中炖,令姜汁干尽”。

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书中的玉壶丸可治一切痰饮,方中以大半夏、南星两味药要求“浸十日,切,再逐日换水浸,五日足,每五两研细末,生白矾一两,……却用井水浸,须令水满,只以此水浸一日,日取些半夏或南星尝看,以不麻为度,如尚麻再浸”。这实际上就是现代药典上清半夏以白矾水浸半夏的原始炮制方法。宋《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内半夏注明“姜、矾、牙皂煎水炒”。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青礞石丸中半夏按“半夏一两,汤泡切作片,以皂角水浸一日晒干”的方法炮制,而润下丸中的半夏则要求“半夏一味不拘多少,香油炒,……姜汤下”。从上述所引用的文献中关于半夏的炮制方法看,根据临床不同的需要加入不同的辅料来炮制半夏成为唐代至宋元时期半夏炮制的一大特色,而这些辅料的应用均是在半夏汤洗、浸、姜汁制的基础上引进的。因此,无论半夏的炮制方法如何变化、复杂,其汤洗、姜制就象一条主链,始终贯穿于半夏炮制的历史演变之中。

 

标签:
半夏半夏炮制药材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