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中药栀子炮制方法,炒制可缓和苦寒之性

2016-11-16 17:07:11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栀子别名山枝子、山栀子、木丹、黄栀子、白蟾花、玉荷花、黄果树,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主产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栀子不仅是重要的中药资源,而且也是化工、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栀子色素是天然染料及食用色素,产品远销国内外。

中药栀子炮制方法,炒制可用于热郁心烦

【炮制目的】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经、肺经、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能。

生品以泻火利湿,凉血解毒力强。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疡肿毒,亦可用于火邪炽盛的目赤肿痛;外用治扭伤跌损。但栀子苦寒之性较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脾胃虚弱者易致恶心,炒后可缓和苦寒之性,消除副作用。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二者均能清热除烦,用于热郁心烦。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盛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栀子炭偏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

【古代炮制方法】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的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唐代有炙法(《造金》)。宋代有烧灰、“炙酥拌微炒”(《圣惠方》),炒香、煻灰火煨(《总录》),姜汁炒焦黄(《产宝》)等炮制方法。元代有蒸法(《世医》)、火煨(《汤液》)、炒焦黑(《丹溪》)、烧灰存性(《十药》)等法。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酒浸(《理例》)、童便炒(《入门》)、蜜制(《保元》)、盐水炒黑(《宋氏》)、炒焦(《景岳》)、酒洗(《瑶函》)等法。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大成》)、姜汁炒黑(《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炒黑(《便读》)等方法。从元代到清代,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甚多。

【现代炮制方法】

1、栀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2、炒栀子: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取出晾凉。

3、焦栀子: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

4、栀子炭: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临床应用】

1、生用

(1)温病高热:常与知母、石膏、大青叶、赤芍、黄芩等同用,治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有泻火解毒的作用,如栀子仁汤(《不居集》)。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等配伍,用于湿热内蕴,身黄目黄,小便赤黄等,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之功,如茵陈蒿汤(《伤寒》);若配熊胆,则退黄更快。

(3)淋证:常与车前子、木通、萹蓄、滑石等配伍,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沥,赤涩疼痛等,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如八正散(《局方》)。

        (4)疮疡肿痛:可与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治热毒所致的痈疮肿毒,局部红肿热痛,有清热解毒作用。若热较盛,可与黄连、黄芩、黄柏等同用,可增强泻火解毒作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若再加丹皮、赤芍、白芷等凉血活血消肿药,则疗效更佳。

(5)目赤肿痛:用于火邪炽盛的目疾,与赤芍、大黄、黄连、当归等同用,治赤脉传睛,证见赤脉粗,痒涩刺痛,眵多干结,头痛烦热,舌红口干,脉数有力,具有清心降火作用,如七宝洗心散(《银海精微》)。

(6)跌打损伤:用本品研粉,与面粉、黄酒调敷局部,能清热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局部肿痛,为跌打损伤常用药。

2、制用

(1)炒栀子与焦栀子

①热郁心烦:常与豆豉同用,治温病热在气分,烦热懊侬,躁扰不宁,有泻热除烦的作用,如栀子豉汤(《伤寒》),原方用生栀子,因生品服后易致恶心呕吐,故多炒用。《重订通俗伤寒论》连翘栀豉汤,治外邪初陷于心胸之间,心包气郁,汗吐下后,轻则虚烦失眠,重则心中懊侬,反复颠倒,胸脘苦闷,或心下结痛,起卧不安,用焦栀子与淡豆豉、连翘、枳壳、郁金等同用,有宣散热邪,解郁除烦的作用。

②风热外障:可与菊花、黄芩、白蒺藜、石膏、羌活等同用,治暴风客热,证见胞睑红肿,白睛暴赤,羞明多泪,兼有头痛发热等,具有疏风泄热的作用,如菊花通圣散(《中医眼科学讲义》)。

(2)栀子炭:血热出血:常与生地黄、丹皮、白茅根、茜草根等配伍,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血量多,色鲜红,质黏稠,舌红苔黄者,能凉血止血,如十灰散(《十药》)。亦可与仙鹤草、阿胶、三七、蒲黄炭、茜草炭等同用,治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下血等,有清热止血的作用,如奉贤丸(《处方集》)。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还有姜汁炒、盐水炒等。

2、文献摘录“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十药》)。“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备要》)。

【总结】

栀子最早的炮制方法是晋代的炒炭、烧末,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其方法甚多。唐、宋时代辅料制用得较少,明代以后则广泛地运用辅料炮制,辅料的种类也较多。明、清时期在炮制方面的另一特点是论述炮制作用的资料甚多,其中有些理论至今仍对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起着指导作用。在历代炮制方法中沿用至今的主要是炒法,姜制还有部分地区沿用。栀子过去有皮、仁分用的,现在已不复存,这一情况似有重新提出的必要。

栀子在炮制研究方面近年有一定的进展,一些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中医对炮制品的应用原则是正确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理论基本上是相符的,为栀子不同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在药效上的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栀于是一味常用中药,因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尚需提高。在化学成分方面,除熊果酸、栀子苷而外,其他成分的变化也对栀子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在药理方面,研究内容也应拓宽,如消炎作用,除研究对无菌性炎症的作用外,还应侧重研究对感染性炎症的作用。

 

标签:
栀子栀子炮制药材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