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巴中市道地药材规模不断扩大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2019-11-28 11:28:37    来源:巴中日报

960

通江县至诚镇杜仲产业园

这段时间,巴州区白庙乡宝珠寺村村民王万江一有空就跑到自己5亩多的丹参地里转悠。再过几天,丹参就要收获了,按照时下药材价格,5亩地的丹参将收入2万多元。

巴山处处药材飘香,靠种植道地药材实现增收致富的不仅仅是王万江。据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统计,截至目前,道地药材种植已覆盖全市69个乡镇,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

苦药材种出“甜”生活

群众收入节节高

虽是深秋时节,但巴州区金碑乡繁荣村的乡间小道旁开满了美丽格桑花。一大早,花甲之年的苏长才就去药材田里,看着丰收的景象,心里乐开了花:“去年半年就赚了6860元。外加3亩地的流转费用1200元,今年的收入比去年还高。”

苏长才还记得,几年前他在地里割完猪草后,曾暗暗发誓,以后有机会一定不再种水稻、玉米了:“一亩地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不到500元,只能喂几头猪,保个温饱。”2016年,在金碑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苏长才尝试种了3亩地的中药材。现在,扳起指头算了算收入,苏长才十分满足。

不仅是苏长才,平昌县青凤镇龙井村9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夏长富也因种植丹参走上了致富路。

靠种药材致富,在药材基地务工同样能增收。眼下正是芍药采收的最后阶段,南江县朱公乡百坪村的芍药基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正在对芍药进行最后的采收工作。贫困户马强干得特别起劲,自从村里发展起芍药产业,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园区务工,一年收入上万元,而这一项收入成了他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靠着在药材基地务工,去年他就顺利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同样的时节,不同的地点。在平昌县青凤镇龙井村,大片的芍药地里,村民们也正在挖芍药。“依靠传统农作物收入太微薄了,自从村里引进业主发展芍药,每年在园区里务工收入还不错。”村民陈海良对发展芍药产业特别支持。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我市历来有道地药材种植的传统,但由于村民零散种植不成规模,“单枪匹马”闯市场难成气候,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一直“裹足”不前。如何让道地药材在巴山飘香?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成“秦巴山区生物医药基地”目标,坚持市场化导向、开放式发展,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为我市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有了政策支撑,发展道地药材的底气足了。

961

我市种植的道地药材在各大展销会上受到客商好评

“去年,我家挖出来的丹参全部交给了合作社,按照市场价保底,1亩多丹参能收入近6000元。”白庙乡茅垭村贫困户陈正良说,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到合作社的园区里务工,每天80元。像这段时间活多,一个月也能挣将近2000元钱。

发展最终为了群众。我市把群众联结在道地药材的全产业链上,引导农户适度规模发展中药材,形成“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苦药材种出了甜味道,全市道地药材的规模不断扩大,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

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道地药材更“地道”

“锄草时还要松土,这样根系才能透气,还有杀菌的作用……”近日,在恩阳区玉山镇春光社区药材种植基地里,10多位村民在技术顾问的指导下,忙着覆膜、栽种。

春光社区药材种植基地是百顺药业的药材种植基地之一。为加强基地技术指导,百顺药业长期派驻技术顾问施安之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植中药材。

同样,在白庙乡百花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巴州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顾问、高级农技师黄学芳站在药园里,正向村民现场演示中药材的管护方法。“听黄老师讲课太有用了,我们一直认为把草扯了就行,没想到松土还有这么多作用。”巴中市天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向波说,他发展了3000亩的芍药、菊花、丹参,每年到了关键时期,专家们都来田间地头指导技术,非常省心。

为促进全市道地药材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提升道地药材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市坚持把培育道地药材技术人才、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坚强支撑,确保道地药材有生态品牌、有市场价值、有质量效益。

“过去种药材,在种苗购置、栽植、管理等环节把关不严,导致成活率低。现在通过专家技术指导,丰产又丰收。”南江县高塔乡天宫村种植户梁丽蓉家种了2亩多桔梗、1亩党参和1亩多白芷,收入3万多元钱。

道地药材技术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道地药材基地规模的扩大。仅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4.23万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26%。

除了把道地药材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我市还在平梁、梁永、白庙等地开展丹参高产省力种植模式研究,建设种植试验区,选择丹参、白芍等药质成分较高的优势品种,编制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道地药材产品质量过硬。

发展道地药材产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其中包括农产品种植技术人才、深加工人才、营销人才以及连接各环节的产业化管理人才。我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道地药材管理、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培育道地药材产业的管理人才。

白庙乡茅垭村李真就是村里药材种植的“土专家”。2016年,他成了村里的药材种植发展员,通过多次培训和考核,现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药材的种植技术,尤其是丹参种植,成了村里发展道地药材的技术指导员。

962

百顺药业利用道地药材生产中药饮片

对巴州区而言,除了从外地引进像黄学芳这样的专家外,还长期聘请河南生命科学院、西南交通医学院、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10余人,常态化到田间地头开展道地药材生产指导。

就全市而言,除了加强与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常态对接,还深化与中国中药协会、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战略合作,组建研究机构,加强种植、品种选育培育、加工炮制、产品开发等研究和提升,打造“产学研”联合体。目前,已与四川大学联合成立了巴中生物医药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南江县金银花研究所。

为切实解决道地药材种植核心技术掌握不深不透等问题,我市实施“巴山优才”计划,依托市农林科学院大力引进、聚集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委托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巴中职中等学校开设道地药材基础班,培养基层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及销售人才。举办培训班,开展考察学习,培育道地药材技术“土专家”,总结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发展经验,提高服务能力。

药企联袂发展

补齐短板路更宽

眼下,正是金银花栽植的最佳时节,南江县兴马镇木罗村协盈合作社负责人王德正忙着栽植新苗:“我们村里90%的村民都种金银花,也就是这小小的金银花让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很多。”

木罗村属于高山村落,尽管有多年种植道地药材的历史,但由于山高路远、交易渠道单一,木罗村的金银花一度遭遇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早些年金银花价格可观,大家抢着种。可没几年价格连年下跌,村里又缺少加工企业,鲜花卖不出去,只好烂在地里。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村里的种植户王支臣深有体会。

木罗村曾经的困境也是我市道地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全市道地药材产业虽然在基地规模上做大做强,但没有规范化的中药材集散流通市场,交易渠道单一、信息不畅,药材价格长期受制于药商药贩,严重挤压了药农的利润空间。有的地方因粗加工、仓储建设落后于种植,往往影响种植户的收益。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着力在道地药材下游产业链上下功夫,加快秦巴现代高科中医药产业园和川东北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健全发展功能,推进中药材加工和流通集群集约发展;促进企业竣工投产,扩大普瑞制药生产投产中药品规,推进三强药业、秦巴中药饮片厂等药企建设,推进丹参、黄精等沿链产品研发。

963

巴州区白庙乡茅垭村村民种植丹参

现在,王支臣种的金银花不愁卖不到好价钱,返乡创业人士王德在村里成立合作社,投入2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金银花加工先进设备,并前往成都、湖南等地与一些厂家签订了意向性合同:“以前老机器一个小时只能加工30公斤。现在新设备每小时能加工150公斤,不仅本县的金银花在我这里加工,就连其他区县的也来了,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没问题。”

将药材与药企联结在一起,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向道地药材市场,不断发掘新的技术和机会。

道地药材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崛起,得益于给力的好政策。2017年,我市把道地药材作为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推进,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倾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去年,四川三强现代中药公司与科伦药业集团、恩威集团、太极集团首度牵手,使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项目在经开区落户,为加快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添了“一把猛火”,有效带动了我市现代医药物流、药品包装、医药设备制造、中药材种植等领域联动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市道地药材产业高产低效的格局。

据统计,我市围绕品种繁育、生产种植、加工开发、仓储物流、健康养生等中医药全产业链招大引强中医药企业,太极集团已与通江县签约,另有4家意向企业(晶珠藏药、日出东方、四川茶金、新绿色)正在洽谈之中。目前,我市已有了国药天江、新普瑞、百顺药业、光雾山林业、一爻良方、秦巴本草等6家重点加工药企。

原标题:秦巴无闲草 遍地皆灵药

 

标签:
乡村振兴丹参巴中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