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滁州市发布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8-11-13 16:01:16    来源:滁州市人民政府

149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滁州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2018年10月15日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2018年10月28日

滁州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滁州中药产业具有较好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中药产业对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具有重要作用。为开发利用滁州中药资源,提升中药产业水平,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8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7〕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围绕滁州市中药资源特色、文化优势,突出转型升级、提质扩量两大着力点,抢抓机遇,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和相关服务业,实现滁州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保护发展并重。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加强滁州中药材资源保护,促进中药材科学种植养殖,实现中药资源永续利用;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中药大健康系列产品,打造中药资源产业集群,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发展。

2.产业协同推进。坚持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及中药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各行业依托优势,科学发展,促进中药产业链条协调发展。

3.科技支撑引领。坚持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中药产业技术推广、传统技术挖掘和转化应用,提高研发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发展。

4.政府市场联动。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在中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促进中药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中药资源保护与监测机制,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规范化、规模化布局形成。中药及其相关产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药产业科技水平有所提升,品质质量持续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全产业链总产值超65亿元。

具体指标为:中药农业总产值超30亿元,建立覆盖全市药材主产区的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网,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中药工业总产值超30亿元,其中,中成药达到25亿元,中药延伸工业达到5亿元。中药健康服务业实现产值5亿元,中药饮片达到5000万元。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中药农业。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实现永续利用。优化中药材生产区域化布局,促进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种植。

1.中药资源保护和研究开发。建立健全滁州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各县(市、区)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点,实现全市中药材产区全覆盖,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研究开发百蕊草等野生珍稀品种仿野生抚育技术能力,提高产量。

2.中药材生产。建设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基地和集聚区,优化中药材生产布局。实施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推进行动。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以南谯、全椒、定远等地为重点,培育滁菊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家以上,种植面积力争达3万亩;以天长龙岗等地为重点,芡实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明光等地为重点,艾草种植面积达4万亩;以来安等地为重点,葛根种植面积达1万亩;在国有林场建成3个杜仲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杜仲林发展到20万亩;其它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万亩。

(二)壮大升级中药工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把“饮片做优、成药做大、延伸产品做深”。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坚持节约集约循环发展,实现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1.优化提升中药饮片工业

扩大中药饮片生产规模。积极发展中药材饮片生产,力争到2020年中药饮片产值达到5000万元。培育中药饮片创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饮片企业规模,实现中药饮片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优化中药饮片产品结构。积极引导中药饮片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集聚发展,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培育饮片品牌,发展中药饮片提取物和衍生品生产,创新中药饮片产品体系。

强化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建立中药饮片质量追溯体系,基本做到全市中药饮片质量检测全覆盖。加强中药饮片资源保护和品牌建设,完善药材基地和饮片生产企业一体化联盟,建立一个由中药重点企业引领的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基地。

传承创新中药炮制技术。支持中药企业进行中药炮制关键技术研究,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和设备创新中药炮制工艺,提升中药饮片质量和疗效。传承保护有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中药炮制技术。

2.壮大中成药工业

完善中成药产品体系。擦亮滁菊“十大皖药”品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开发滁菊“四品”(食品、饮品、药品和用品),突出发展药品、饮品,全面提升滁菊产业化水平。支持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发展葛根、艾草、杜仲、百蕊草等中药材产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开发中医药康养、富硒等“食药同源”系列功能产品,不断提升“产加融合”水平。培育优势中成药产品,鼓励中医机构根据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制中药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支持院内中药制剂研发、转化和使用,逐步实现院内制剂产业化。实施重大新药创新计划,支持中药企业将特色中药制剂开发成中药新药,支持大品种中成药开发。注重对传统中成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到2020年,中成药产值达到25亿元。

培育中成药龙头企业。加快中药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支持中药企业开发中药新品种及传统验方,引导中小型中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发展1—2家创新型、高增长型中药科技企业,运用政策杠杆和支柱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地方中药产业龙头企业。

优化中成药生产资源配置。加强对中药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推进中药工业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加速中成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

3.培育中药延伸工业

积极发展中药保健品。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精制、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等精深加工,加大对中药保健茶、功能性食品、新资源食品、保健饮品、保健汤料、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养生保健用品等产品开发,满足群众绿色、环保和健康生活需求。

强化中药延伸产品研发科技支撑。联合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中药延伸产品研发平台,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具有技术优势和中药特色的创新产品。拓展艾叶、杜仲、银杏等药材的延伸产品创新项目,积极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到2020年,中药延伸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三)融合发展中药健康服务业。大力发展中药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药与养老、文化、旅游、休闲、饮食和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努力拓展中药健康产业新业态,到2020年,中药健康服务业产值达到5亿元。

1.加大中药养生保健服务开发。依托中医药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中药健康养生服务产品,建设多个各具特色的中药养生保健基地。积极扶持药菜两用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药膳产业,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倡导合理饮食调养。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中药养生保健服务开发提供规范技术支持和指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中药养生保健机构,运用经济政策支持中药养生保健机构连锁发展、做大做强,体现资源特色和规模效应。

2.开发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将中医药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等健康养老新模式。以改扩建或社会资本投入新建为主,建成1家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创新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培育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构建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延伸和拓展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形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引导企业重点开发养老服务产品和培育养老服务品牌,着力打造1-2个融中医医疗养生、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养老基地。

3.保护和发展中药文化。培育中药文化科普产品和文化精品,推广科学规范的中药养生保健知识。促进中药文化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1—2个知名品牌和企业,提升中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4.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利用中药材产区和生态旅游区资源优势,借助中药企业、旅游景区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资源,打造1-2条具有滁州特色的融休闲、养生、文化传播和展示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开发中药观赏园、中药采摘园和绿色康养项目,打造4个国家级或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或示范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政府作用,凝聚政策合力,全力促进我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统筹市级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等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中药产业支持力度。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医药企业在主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扩大股权融资规模。鼓励企业利用信托、资产证券化和集合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鼓励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中药材合作社,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实现中药材生产规模化。加大医保支持力度,鼓励地方中药产品的使用。

(二)坚持人才引领。加强中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鼓励科技创业,加大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的资助力度。重视中药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实施中药人才培训项目。强化老药工经验传承应用,加强中药材种养殖技术人员和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炮制从业人员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

(三)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完善饮片加工、炮制、提取等质量和技术标准,完善物流(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研究,建立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建立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中药安全质量追溯机制,支持建立第三方质量检测中心,确保中药质量安全;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中药研发、孵化和转化能力。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与中药产业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中药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中药大数据应用工作。强化中药产业信息服务工作,实现中药产业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通。完善中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市中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滁州市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中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二)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发挥中医药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推动企业合作,促进市场稳定,加强宣传,提高中医药的社会认知度。

(三)营造良好氛围。做好中药产业发展宣传工作,引导并营造全社会对中药产业重视和支持的良好氛围。规范行业生产经营行为,合法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进一步加强中成药等生产经营GMP和GSP认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制造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附件:滁州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

附件

滁州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重点工作部门分工

滁州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滁州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滁州市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