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干姜的炮制方法多样 功效与性状皆有不同

2017-03-29 11:23:34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干姜为常用温里药,系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临床上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等症。对于干姜的炮制方法,自古就有典籍记载:“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姜味本辛,炮过则辛味稍减;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早在汉代就有关于炮姜的记载,后宋代有了炮姜炭的应用。三者均不为一物,在炮制方法、功效、性状皆有不同,应用中还需加以区分,现将干姜的炮制方法及不同功效介绍如下:

一、古代炮制方法

汉代有火炮(《金匮》)法。宋代有烧存性、甘草水煮(《圣惠方》)、炒令黑(《证类》)、盐炒(《总录》)、爁制、巴豆制(《局方》)、黄泥裹煨、地黄汁炒(《妇人》)、灶心土炒(《朱氏》)等多种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硇砂炒(《奇效》)、童便炒黑(《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亦有生用者(《保元》)等法。清代又增加了姜炭(《大成》)、炮姜炭(《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等炮制方法。

二、现代炮制方法

1、干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炮姜: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角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于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

3、姜炭:取干姜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三、炮制品性状

1、干姜: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周边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QQ图片20170329105506

2、炮姜: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褐色,内部棕黄色,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

1

3、姜炭: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2

四、炮制目的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咳喘,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等证。

干姜性热而偏燥,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化痰为主,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胜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尤为适宜;又因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复脉,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等证。炮姜苦、辛,温,其辛燥之性不及干姜,温里之力也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而持久,故长于温中止痛,止泻,温经止血。用于中焦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证。姜炭苦、涩,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功专止血温经;味苦涩,故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而温经作用不及炮姜。临床多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五、临床应用

1、生用(干姜)

(1)脾胃虚寒:常与人参、白术、炙甘草同用,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作用,用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四肢不温,如理中丸(《伤寒论》)。若与半夏同用,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用治胃中有寒,干呕吐逆,吐涎沫,如半夏干姜散(《金匮》)。

(2)亡阳虚脱:常与炙甘草、生附子同用,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用治阳气欲脱,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如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3)妊娠呕吐不止:常与人参、半夏同用,用治妇女妊娠呕吐不止,如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

(4)痰饮咳喘:常与麻黄、芍药、细辛等同用,具有温肺止咳的作用,用治外感风寒,痰饮内停,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而稀,喘咳痰多,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若与茯苓、五味子、细辛等同用,具有温肺化饮的作用,用于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如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

(5)吐血不止:单用干姜研末、童子小便调服,如(《千金》)。

(6)寒疝腹痛:常与蜀椒(炒去汗)、人参同用,具有祛寒止痛的作用,治心胸寒痛,呕不能食,寒疝腹痛,如大建中汤(《金匮》)。

2、制用

(1)炮姜

①脾胃虚寒:单用于姜(炮)研末,饮服,治中寒水泻,如(《千金方》);若与附子(炮)、人参、白术、炙甘草同用,治脾胃虚寒,呕吐泻利,脘腹绞痛,心下逆满,手足厥寒,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霍乱转筋,如附子理中丸(《局方》);若与高良姜同用,用治一切冷食所伤,心脾疼痛,如二姜丸(《局方》);若与半夏、枯矾同用,用治风痰脾胃冷气,吐逆不止,饮食不下,如半夏丸(《圣惠方》);若与半夏、人参同用,用治妊娠恶阻、胸中冷、腹痛、不能饮食、辄吐青黄汁,如半夏丸(《圣惠方》);若与炒白术、炙甘草、丁香、人参同用,用于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或哕,如理中加丁香汤(《丹溪》);若与炮附子、红豆、硫黄同用,用治冷泻久作,滑肠不禁,不思饮食,如玉粉散(《宝鉴》)。

②痰饮:常与厚朴(姜制)、半夏、附子等同用,具有温脾胃,消痰饮的作用,用治痰饮,如术附丸(《魏氏家藏方》)。

③心腹绞痛;常与附子(炮)、肉豆蔻、茴香等同用,用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如附子茴香汤(《仁斋直指附遗》)。

④吐血:常与艾叶、阿胶、柏叶同用,用治吐血、内崩,上气,面如土色,如艾叶散(《圣惠方》)。

⑤崩漏:常与附子(炮)、桂心、当归等同用,用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妇人血室痼冷沉寒,赤白崩漏,脐腹疗痛,如附子散(《类证》);若与艾叶、川芎、阿胶等同用,用治产后恶露不绝,腹中疗痛,气息乏力,如艾叶丸(《圣惠方》)。

⑥便血:常与当归、艾叶、炮附子等同用,用治妇人肚腹胀满,脐下绞痛,大便下血不止,如艾叶丸(《圣惠方》)。

(2)制炭

①血痢:单用姜炭,米饮调服,用治血痢不止,如(《姚氏集验方》);若单用于姜烧黑存性,米饮送下,用于脾胃有寒,下痢赤白,如黑姜散(《仙拈集》)。

②血崩:常与棕榈(烧黑灰)、乌梅同用,用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淋漓不断,血色淡而无血块者,如如圣散(《总录》);若与棕榈、乌梅肉、炮姜(烧存性)同用,用治妇人血崩,如如圣散(《丹溪》)。

③产后腹痛: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炙甘草同用,用治产后恶露不行,血块内结,小腹冷痛,如生化汤(《傅青主》)。

④吐血:常与当归、阿胶、蒲黄、川芎、柏叶同用,用治吐血,下血,如断红饮(《观聚方要补》)。

⑤疟疾:单用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用治脾寒疟疾(《外台》)。

综上所述,干姜的炮制方法在古代便有火炮、制炭、盐制、爁制、煨制、酒制、土制,童便制等多种方法,现代只归纳为干姜、炮姜、姜炭等三种炮制规格。

干姜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精油),以姜酮及烯醇为主;而干姜的辛辣成分为姜辣醇类。炮制中高温加热处理制成炮姜和姜炭后,其挥发油的组分和含量均有所改变,产生了新的分解产物如姜辣酮、姜酚等。炮姜的抗溃疡作用及姜炭的止血作用均显著增强。这与中医临床用炮姜、姜炭作为温中止痛、温经止血药物而不用生姜、干姜的经验相一致。为此,《中国药典》1995年版起,已将“炮姜”从干姜中分列作为单独一味药而收载。

 

标签:
干姜干姜炮制药材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