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 宋代有青盐煮熟(《史载》),盐水浸炒(《朱氏》),醋煮制、泔洗酒浸制、炒黄(《总录》),姜汁浸(《博济》)等炮制方法。元代有酒浸炒(《脾胃论》),酥炙黄(《瑞竹》)。明代有蜜水涂炙、盐水浸制(《普济方》),米泔水浸制、童便浸制(《仁术》),黑豆煮制(《奇效》),净水煮制(《保元》)。 【现代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沙石,取出,浸润,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 萆薢为不规则薄片,直径1~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平坦细腻,散有不规则黄色筋脉。周边棕黑色,不整齐,粉性,无臭。味苦,微辛。 【炮制目的】 萆薢味苦,性平。归肾经、胃经。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功能。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生革薢切制成薄片,便于其药效成分的煎出,有利于调剂和制剂。 【临床应用】 1.小便混浊常与茯苓、菖蒲等同用,能利湿而分清别浊,可用于小便混浊、淋沥及白带。 2.风湿痹痛革薢能祛风湿而舒筋通络,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酸痛等症。如治寒湿痹痛,可与附子等药配伍;如治湿热痹痛,可与桑枝、秦艽、生薏苡仁等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