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巴山渝水药草香——重庆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2019-12-05 14:09:55    来源:华龙网

43

开州区关面乡村民正在晾晒中药材黄连。 (开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三峡库区是世界公认的“天然药库”和“中草药王国”,是黄连、半夏、玄胡、木香等近百种中药材道地产区与主产地,年产中药材数百万吨,是国内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食品等原料供应的集散地。  

11月29日,开州、万州、涪陵、石柱、丰都、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11个地处重庆三峡库区的中药材重点区县参加了在开州举办的首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仅这11个区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就达到166.49万亩,年产中药材超过40万吨。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袁德胜介绍,中药材产业是我市10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之一,发展道地与优势优质中药材,是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健全中药材生态产业链,发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中药材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宝贝  

“曾经的西安村出了名的又穷又远,青壮年在外打工时耍朋友,都不敢说自己是西安村人。”初冬时节,巫溪兰英乡西安村村民史文富笑道,“现在,我们能自豪地称自己是‘西安村人’”。  

转变,归功于如今西安村种植的大量中药材。  

海拔1600余米的西安村,冬意已浓。本应是农闲时节,但在田间地头里,村民仍在忙着播种,收获。在一座大棚中,村民正一层一层播撒贝母的种子,然后用泥土一层一层细细覆盖。  

在当地,人们用“一年一根针,两年一片叶,三年飘带,四年抽筋不开花”来形容贝母的生长。小小的贝母孢子在冬天撒入土里,要4年后才能收获。但在收获季节,每亩大棚种植的贝母纯收入约19万元,每亩露天种植的贝母纯收入约9万元。  

劳作间隙,村民史文富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在村集体经济的种植药材收入约为1万元,他自己还单独种植了贝母和独活,卖了1万多元,今年总收入约2万元。“种植中药材比我之前养猪、种粮的收入翻了几番。过两年我自己种的贝母上市了,收入更不得了!”  

种植中药材,给类似西安村这样曾经“又穷又远”的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冬,海拔1500多米的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红椿村已下过几场雪,天气寒冷,但红椿村村民却并未闲着,许多人家忙着采挖中药材牛膝。近年来,红椿土家族乡大力发展党参、牛膝、贝母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000亩,年产值7000多万元,中药材已经成为9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的“宝贝”。  

这样的例子,在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不胜枚举。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正合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  

“分红了!”2017年冬天,开州大进镇杉园村便民服务中心会议室挤满了兴高采烈的村民。他们从合作社负责人手里接过一沓沓饱含汗水和希望的钞票,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是杉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分红的场景。当天,杉园村110余户股东共计分红5.8万元,分红最多的贫困户拿到了2000余元。  

杉园村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前些年,许多村民都搬下山,到开州城区和大进集镇居住。大山深处,变得荒芜冷清。杉园村的产业发展,一直牵动着大进镇党委、政府一班子人的心。  

“定了!我们就发展中药材!”最终,在广泛征求村干部、贫困户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大进镇党委政府决定将杉园村纳入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区,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鉴于中药材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散户种植难以成功的现状,大进镇成立了重庆市开州区杉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总投资100万元,村民自愿入股分红。产业项目由专人管护,统一销售,并按照入股资金10%保底分红。对于拿不出入股资金的贫困户,镇里拿出10.6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分别给予1300—2000元不等的配股,同样按照10%保底分红。贫困户参加基地管理和维护,还能得到一笔劳务收入。  

其实,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在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极为普遍。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六塘乡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规模38300余亩,年销售收入24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9500余元;城口一业三用中药材种苗示范基地建设规模63亩,年产中药材种苗69万株,产值310万元,带动建卡贫困户70户户均分红1380元……  

龙头企业发展中药材基地助农增收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产业来培育,孕育出太极集团、天圣制药、希尔安药业等一大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纷纷布局三峡库区,以三峡库区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为重点,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苞谷和前胡住一窝,我家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初冬时节,涪陵区马武镇红专村五社,村民李华平说起他种的两亩半前胡时笑得合不拢嘴。  

李华平家共有5亩土地,常年种植苞谷和红薯,经济效益不高,“一年下来只有玉米能卖个2000多元,红薯基本卖不出去,全用来喂猪。”  

前几年,太极集团到当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向农户推广“粮-药-菜”套种技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华平在玉米田间种上了前胡,这一种便种出了一条致富路。  

李华平算了一笔账,前胡亩产为700公斤左右,公司给出的保护收购价为5元/公斤,除去每亩不到200元的种植成本,两亩半前胡的纯收入就达到7000元以上,“明年我准备把5亩地都种上前胡。”  

太极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张春宏介绍,太极集团把中药材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带动17个乡镇1万多农户种植中药材,其中贫困户205户。太极集团广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无偿为农民提供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化、标准化的种植水平;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向农民收购鲜品,集中加工,节省劳力。同时,每年雇佣近500名农民工从事集团下属涪陵制药厂的药晶生产工作,为农民工人均增收近万元。  

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开州区大进镇,也引进太极集团、国药控股、希尔安药业等4家药企,在关坪、新元、杨柳、群和、明洪5个村完成前胡、北五味子、白术、吴茱萸、药菊等中药材示范种植1430亩,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种植2000亩。中药材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大进镇经济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标签:
乡村振兴中药材重庆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