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古今述说 甘草的炮制方法与应用

2017-07-11 14:28:38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甘草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传统中药之一,冠有众药之主,“国老”之称,系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的炮制方法始见于《雷公炮炙论》,云:“ 凡使,须去头、尾尖处” 等。历代医家炮制甘草的方法有炒法、制炭法、蜜炙、酒制、醋制、盐制、浸制、胆汁制、乌药汁制、麸炒、姜炒等10多种,但目前临床多用生甘草和蜜炙甘草,其他制品少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甘草古往今来是怎样进行炮制的,炮制后有何不同功效与应用。

  一、古代炮制方法

  甘草的炮制方法在古代十分丰富。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炙、炒、炮、煨、爁等,加辅料的炮制有酒制、醋制、蜜制、水制、油制、米制、麸制等;每种方法又有程度不同的质量要求。如炒法,最先记载炒法的书是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此后,文献还记述了炒的不同要求。如宋代的《博济方》曰:“炒存性”、“炒令黄”,金代的《儒门事亲》载“剉、炒”,元代的《瑞竹堂经验方》记“微炒”,清代的《霍乱论》则要求“去皮微炒”。再如蜜制,最早见于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涂之”的记载,此外,有的文献尚载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蜜炒”,明代的《炮制大法》则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斋广笔记》、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等炮制方法。

  二、现代炮制方法

  1.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带皮或刮去皮,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带皮者为甘草片,不带皮者为粉甘草片。

  2.甘草梢:取净甘草,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细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筛去碎屑。

  3.蜜甘草:带皮者称炙甘草或炙草,不带皮者为炙粉草,或蜜粉草。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或粉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甘草片每100kg用炼蜜25kg。

  三、炮制成品性状

  1.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质坚,有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

甘草

  2.甘草梢:为类圆柱形小段,表面、断面、质地、气味均同甘草片。

  3.蜜炙甘草:表面老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气焦香,味甜。

甘草

  4.粉甘草:表面淡黄色,显菊花纹,周边光洁,淡黄色,有刀削痕迹,质坚实、有粉性、气味同甘草。

  四、炮制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1.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

  2.甘草梢:多为生用,味甘偏凉,功专清热通淋,用于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

  3.蜜甘草:味甘偏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

  五、临床应用

  1.生用

  (1)肺热咳嗽:常与鼠粘根、桔梗同用,具有清热止咳的作用,用于肺热咳嗽,痰热阻肺,咳嗽痰黄,或肺热咳血,如甘草鼠粘汤(《沈氏尊生书》);若与猪胆汁同用,用于小儿热嗽,或喘息,如凉膈丸(《圣惠方》)。

  (2)痈疽肿毒:常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具有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疮疡肿毒,焮红疼痛,以及小儿胎毒。亦可单味熬膏应用,如国志膏(《普济方》)。

  (3)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具有宣肺利咽,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咳嗽,如桔梗汤(《伤寒论》);亦可单用甘草煎水服,用于少阴咽痛,兼治舌肿,如甘草汤(《伤寒论》);若与玄参、桔梗、射干同用,用于阴虚火旺之咽痛,如甘桔元射汤(《四圣悬枢》);若与牛蒡子、连翘、麦冬等同用,用于咽痛失音,如甘桔牛蒡汤(《疹科正传》)。

  (4)脏躁:常与小麦、大枣同用,具有养心安神,补脾益气的作用,用于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呵欠频作,如甘麦大枣汤(《金匮》),现用于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

  (5)解毒:常与滑石同用,用于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若与杏仁同煎服,缓解铅中毒;若与黑豆煮汁,用于砒中毒。

  (6)小便短赤:甘草梢常与生地、木通、竹叶同用,具有清热通淋的作用,用于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症,如导赤散(《药证》)。

  2.制用(蜜制品)

  (1)脾胃虚弱: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具有益气补脾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肠鸣泄泻,心腹胀满,全不思食,四肢倦怠,如四君子汤(《局方》);若与黄芪、人参、升麻等同用,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脏器下垂等症,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2)心悸脉代:常与人参、桂枝、生地黄等同用,具有益气复脉的作用,用于气虚血少,脉结代,心动悸,如炙甘草汤(义名复脉汤)(《伤寒论》)。

  (3)拘挛疼痛:常与白芍同用,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4)心下痞满:常与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具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作用,用于胃气虚弱,气结成痞,而见纳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如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此外,本品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若与热药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附子、干姜之热,以防伤阴;若与寒药石膏、知母等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若与泻药大黄、芒硝同用,能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使之泻而不速;若与补药党参、白术、熟地、当归等同用,能缓和其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若与热药、寒药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故有“百药之首”和“国老”之名。

  综上所述,甘草的炮制方法,经历了由古代较繁到现代较简的发展过程。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甘草和蜜甘草两种方法;其功能与主治也有所区别:生甘草与蜜甘草都有补脾益气之功效,皆能适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症,而生甘草更侧重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方面的应用。而蜜甘草尤以益气复脉为特长,适用于心动悸,脉结代之症。

 

标签:
甘草甘草炮制中药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