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1996年:获评“中国药材之乡” “金字招牌”兴了一方产业

2019-09-26 14:34:47    来源:磐安新闻网

1996年6月3日,对磐安中药材产业来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正是在这一天,第二批“中国特产之乡”命名会议在北京举行,磐安县被授予“中国药材之乡”称号。命名会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特产报社3家单位联合举办。喜讯传回磐安,我县中药材产业界一片欢腾。

1996年11月2日,我县专门举办“浙江·磐安中国药材之乡”新闻发布会暨科技研讨会,表彰了磐安药材生产名镇、药村、药王、药材购销标兵、药材种植大户等一批先进典型。

新渥街道药商陈仙芬就是当时受表彰的药材购销标兵。她回忆,当时,全县各地的药商药农代表都来开会,会场气氛非常热烈,与会者个个热情高涨。她说,磐安药材品质一直很好,广受药商好评,有了官方认定的“中国药材之乡”,磐安药材就有了“金字招牌”,大家出去跑市场就容易多了。自此,全国各地客商开始普遍认可磐安中药材,外地药商纷纷往磐安汇聚,这让磐安药农药商尝到了“中国药材之乡”牌子带来的甜头,药材生意风生水起。

同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为磐安题词:“发展药材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我县被授予“中国药材之乡”称号,标志着磐安中药材产业在规模、品质、知名度上更上一个新台阶,为磐安中药材走向全国、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重要条件。

磐安历来有“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江南药谷”之称,中药材产业一直是磐安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著名道地药材“浙八味”中白术、元胡、玄参、浙贝母、杭白芍主产磐安,俗称“磐五味”。2016年12月,“磐五味”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磐安种植药材历史悠久,为千年药乡。相传,早在东晋永和年间,道人葛洪云游白瀛山采药炼丹,传授山民认药、制药、种药,普救苍生。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于公元527年~530年避谗隐居大盘山,辟药园教山民种药材,救治四方民众。据史料记载,磐安在唐末就已开始种植延胡索(即元胡);宋代盛产白术、玄参、白芍等药材,贩运至宁、绍商埠转外销,其中玉竹等多味药材曾被列为贡品。

新中国成立后,磐安中药材生产呈波浪式发展。1983年复县后,磐安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1986年,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万亩,总产量3828吨,产值2704万元。历年来,磐安出产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天麻、玉竹、桔梗、白芍等药材占据了国内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中元胡、白术种植面积占全国20%以上。

“家家户户种药材,镇镇村村闻药香”是磐安“中国药材之乡”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8万人,占总人口的32.4%。近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约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23%,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主产区,年总产值约5.23亿元。全县农民收入1/3来自中药材,其中新渥、冷水、仁川等重点乡镇药农来自中药材的收入比重更是高达70%以上。

我县先后成立“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磐安县中药材生产办公室”“磐安县中药材市场培育办公室”等单位,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中药材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中药材基础科研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为加快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标签:
磐安药材之乡浙八味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