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点评 > 正文

产地万里行之感——中药材产业发展之探索

2018-08-31 16:23:19    来源:康美中药网原创

中药材市场转型喊了多年,中药材市场升级也是众商共识,但到底中药材市场未来发展之路该如何走,不同商家经营层次不同,说法也不相同。产地与市场紧密相联,也许,产地市场的发展与壮大模式,对当前市场商家转型也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中药材市场一直承担着产地与药企沟通的桥梁作用,但随着行业升级、发展,产销直接对接也越来越明显,产地市场顺应崛起,市场商家经营思路也随之相应转变。当前的产地,尤其是品种较集中的产地市场,已承接了中药材市场大部分的流通功能,而且随着各大药企直接进驻产地,介入收购、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此轮产地市场起点更高,标准更高,与市场竞争能力大幅提高。因此,当前中药材市场商家,不仅面临市场内同行竞争,更要面临与产地同行的竞争!少了资源、价格优势,接下来商家更要注重服务、工艺流程、窗口展示、人才优势等软实力方面的提升!

产地万里行之感——中药材产业发展之探索

产地市场的蓬勃发展,将给当前中药材市场发展带来怎样的启发?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供同行一同思考:

一、种植遍地开花,规模种植蓬勃发展

2018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增是商家共识,但深入产地才会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几百亩普遍,几千亩规模常有,一些在传统认知里不是药材种植县的也有上万亩的规模:无极万亩太子参基地;安国万亩旱半夏基地,河北井陉、山西陵川万亩连翘基地,山西陵川万亩党参、万亩黄芩等等随处可见。规模化种植已渐成气候和趋势。

一方面,主产区因多年重复种植,品种退化等原因,往往到传统认知的主产区调研不到种植面积,如河北安国高业村旱半夏种植发源地、山西新绛北杜坞旱半夏基地,到了主产区,反而不见种植,真正调研还需要到周边县市村镇等,这极大的增加了调研难度,也对中药材产区重新划定提出需求;另一方面,新产区发展多是由资本推动、包地大户租地种植、效益示范盲目跟风等原因形成,此类生产往往具有不稳定性,今年种植明年可能就不会种。新产区变成主产区,必须在当地形成种植习惯才能发展,这需要较长一段时期。

信息沟通的便捷,让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大力普及,规模种植管理门槛降低,为保持产量稳定奠定基础;而机械化的普及,机械工具因地制宜的革新,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使得规模种植成本整体降低,为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当前中药材种植源头已发生巨大的转变,规模种植渐成主流,一家一户小农生产模式的种植主体多为有种植习惯的老年人在支撑,随着时间推移,小农生产模式的种药人必然会越来越少,规模化种植趋势在加速。

产地万里行之感——中药材产业发展之探索

二、政府主导作用明显,资本介入加速

当前,越传统、越成熟、信息及市场越完善的主产区,由当地中药材种植户主导种植,但对于一些刚起步的新产区,急切需要转型的地区,信息滞后、农作物单一、生产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中药材种植政府起的主导作用越明显。是资金补贴、工具补贴等等手段,促使新产区一跃而起,产量大增。顶层设计的强化作用,能迅速让生产大发展,但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好由龙头企业带动,以销定产,才能促使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

资本介入,更多的是中小型外界资本、跨行业资本介入种植端。相较于广大主产区农户来说,跨界资本对中药材认识更深、管理人才充足、市场销售方便,使得介入愈加方便和快捷。如今年安国旱半夏,更多的是一些做其它行业人投资种植。几十亩、上百亩普遍。当前,资本介入中药材种植的确有加速趋势。

产地万里行之感——中药材产业发展之探索

三、龙头企业+基地,促使产地生产稳定发展

近几年,随着众多大企业布局中药材产地,利用自身销售优势、网络优势、资金优势等,结合政府转型需求、农民增收需求,也在极大的推动中药材种植发展。我们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企业+基地的模式加上政府强力配合,在当地也的确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政府税收增加三方共赢的局面。

大企业、强政府、合作基地,同样正在悄然改变中药材传统生产源头模式,这是趋势,也必将成为将来重要的生产模式。

行万里路,方知种药人之苦、之期盼,在中药材种植模式大变革时期,中药材数据调研、传统认知数据更新也显得尤为紧迫!大生产模式下,必须做到精准、有效,否则更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撰稿人:刘超  责任编辑:陈钟卓)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