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健全检测体系 甘肃质监部门助力陇西中医药“走出去”

2016-11-29 00:00:00    来源:每日甘肃网

11月24日,“质量陇原行”采访团走进 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的定西市陇西县。近年来,陇西县以打造“中国药都”和创建“绿色道地”品牌为目标,狠抓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精深加工等重点工作,着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全程监管助力陇西中医药“走出去”

据陇西县副县长王兴继介绍,2014年4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陇西县筹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陇西以此为契机,专门成立了由领导小组、17个乡镇、24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示范区创建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陇西县质监局从种植、加工到市场交易、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质量监管,使得陇西的道地药材质量得到了提升。”王兴继告诉记者,质监部门同时还对种植中药材的老百姓进行了培训,目前共培训20余班次,培训人员达到2000余人。

在监管部门的全程的监管下,陇西中药材检测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中药材检测体系,县级以甘肃省中药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基础,乡镇以各自的农业服务站所及技术员为基础,村级以中药材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重点对中药材标准种植基地的水、肥、土等重要指标进行全程跟踪检测,为县域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技术保障。据了解,2014年至2016年,陇西黄芪和白条党参质量抽查合格率连续三年达到100%。

2003年,“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获得原产地标记认证(地理标志认证);2008年,“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知名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记者了解到,陇西县现在相关中医药产业的商标已经达到了34个,国家质量监督总局评估的品牌价值达70亿,年交易额在200亿左右。

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经济效益 金融保险保障药农“旱涝保收”

近年来,陇西县采取“公司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镇配合抓面积、县上适当拿补助”的运作模式,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 基地 农户”等方式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通过对比算账、典型带动等方式引导广大药农推广应用无公害种植、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标准化育苗基地稳定在3.5万亩,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71%。

陇西县质监局稽查大队刘小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种的过程中有随时的监管、监控体系,在经销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监管体系,邀请省、市专家对药农从产、经、销三个途径开展培训,对陇西的中药材道地、绿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县上引导老百姓规模种植药材的示范户目前已经达到了300多个示范户,在老百姓种植药材的整个过程中,由政府部门出面为药农购买金融保险,保险公司进行承保,使得药农在大旱、减产的情况下还能保障收入。”陇西县副县长王兴继告诉记者,仅2015年,陇西县种植中药材的药农获得保险赔偿金额2400余万元。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