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湖南邵东:石头缝里种药材年收万元

2014-07-25 00:00:00    来源:网络转载

新疆博湖县万亩小茴香喜获丰收

1970年2月,野鸡坪大队把乱石林立的石山开成水利自流化高产良田。

新疆博湖县万亩小茴香喜获丰收

邵东县斫曹乡野鸡坪村村民在采摘药材。

新疆博湖县万亩小茴香喜获丰收

邵东县斫曹乡野鸡坪梯田农作物生长繁茂。

6月25日,我们驱车来到邵东县斫曹乡野鸡坪村采访,在一片长势喜人的中药材田地里,碰上一位正在劳作的老农,上前攀谈,才知道他叫周东生,今年77岁,曾担任野鸡坪大队(村)党支部书记,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周东生告诉我们,他现在种了1亩水稻、两亩药材,年收入1万元左右,只要自己身体还行,就要劳作,不向政府叫苦伸手,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

1、个个干劲冲天,凿石开田,千年石山变良田

到了村口,现任野鸡坪村村党支部书记周玉龙带记者到村里走走。村后的石山,“整理”得错落有致。

看着那些用石头垒起来的层层梯田,记者仿佛穿越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轰轰烈烈搬山造田的场景,感受的仍是豪情万丈、不怕苦累的奋斗精神。周玉龙告诉记者,搭帮当年周南生、周东生他们带领老百姓向石山要土地、垒石坝筑山塘,把千年石山变成了良田,如今在这里种植药材,村里人多了一项收入来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造田之前,野鸡坪石山林立,田土极少,十年九旱,曾是“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地方。因为太苦,村里不少人打算外出逃荒。在时任野鸡坪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周南生等人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愚公移山精神,想办法在石山上开田。

当年的抬石猛将、现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周利文老人回忆说,当时开田,我们个个干劲冲天。村里穷买不起炸药,大伙就在大石头上一点一点凿,白天干完,晚上还打着火把接着干,有的虎口裂开口子,用布头抹点羊角树浆包扎,不下火线。

连续奋战10年,凿穿一座石山,搬掉3座石山,削平5座石岭,开成大小100多丘、面积80多亩的良田,修建一座坝高10米、长50多米、蓄水量2万多立方米的大山塘,筑成400多米长引水渠,良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村过去粮食靠国家救济,此后粮食实现自给自足。

2 、传承伟大精神,致富路上勤创新,漫山药花惹人醉

光阴荏苒,梯田静卧,几十年过去了,千年石山开出的田土仍在发挥作用,以丰厚的回报哺育着当地百姓。

“‘野鸡坪精神’也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心中扎下了根。”周玉龙说道,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野鸡坪目前还是省级贫困村,但是一届届村支两委都以“野鸡坪精神”为动力,想尽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以前,村里没有通村公路,从廉桥镇进村要绕道10多公里路,搭乘摩的,车费本来10元钱就够,但给司机30元他还不想跑,原因是路况太差。2011年,全村人发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举全村之力筹资3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听闻集资修路的消息,全村人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不需发动,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村民周继勋在广东做生意,主动捐款1.5万元。村里一对孤儿,生活本来困难,可他们在外打工的叔叔周渠道代为交齐集资款。在家的村民积极投工投劳,移石头、修路基、铺路面,干劲不减当年。致富路修通以后,廉桥镇到村里仅6公里,乘车20分钟就到了。

几年来,全村人均投资2000元,加上国家扶助,修成5米宽水泥路7.7公里,水窖6座,铺设自来水管7000米。 

路和水的问题解决了,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他们依托廉桥这一全国药材市场,大力种植芍药、玉竹、牡丹、玄参、百合等药材,漫山遍野,连石头缝里都种上了,一到春季,药花烂漫,美丽无比,成为斫曹乡有名的旅游基地,高峰期周边每天有近千人来村里赏花游玩。 乡党委书记叶安平告诉记者,省、市、县在野鸡坪因势利导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帮助每一户制订脱贫方案。乡党委、乡政府号召全乡人民发扬“野鸡坪精神”,加快致富步伐。如今在野鸡坪村、斫曹乡难以见到田土荒芜现象。该乡本草堂专业协会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从事药材生产加工的斫曹从善堂中药饮品公司去年纳税500多万元,产品卖到了东南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野鸡坪村依靠药材致富的潜力巨大,仅该村村民周乃云种药材每年毛收入10多万元。如今,野鸡坪村70多户村民,绝大部分住上了砖瓦房,还拥有30多辆小车。

“‘野鸡坪精神’的实质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敢为人先,它与艰苦奋斗、迎难而上、造福人民、求变图强的‘邵东精神’一脉相承、高度契合。”邵东县委书记黎仁寅表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邵东进一步弘扬“野鸡坪精神”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四风”问题的好镜子、好读本、好抓手,全县要进一步挖掘其精神富矿,开展“大力弘扬野鸡坪精神,做焦裕禄式好干部”活动,传承好、践行好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推动邵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岁月流金】

石山造田感天动地

野鸡坪村,是邵东县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全村石山林立,田土极少,十年九旱。1964年,时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的周南生带领全村群众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搬石山,垒石坝,凿石洞,砌石坎,造新田,在千年石山上开出了80多亩高产稳产良田。1970年3月28日,《湖南日报》一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一动人故事。1970年5月21日,湖南省做出《关于开展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号召全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学习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紧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到野鸡坪村参观学习,高峰时一天达2000多人,总参观人数突破130万人次。

造田的引领者、野鸡坪大队(村)党支部书记周南生,后来先后担任邵东县委书记、娄底地区农办副主任、省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

【温暖记忆】

石山上“生”出80亩良田

――野鸡坪大队(村)原党支部书记周南生的开田理论

6月27日,我们在娄底市委家属大院见到84岁高龄的周南生,说起当年石山开田依然豪情满怀,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一名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本色。他告诉记者,当年在石山上开田不是蛮干,而是从实际出发、力求成功。下面是周南生的讲述。

开田之初,村民中有一种怀疑的论调:石头山上,能开出良田吗?我们起先开田也是摸索着干,利用闲工开闲地,在一块石头多土少的荒地上开田示范,把石头炸开搬走,整平以后铺上粘土,打紧压实作防水层,再从附近土山上取土铺上,作为耕作层,这样开出两分多田,当年种上水稻,收获50多公斤谷子。这丘田虽小,但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给我们壮了胆。得到经验后,我们就和老百姓算账,开一亩田可以收获多少稻谷,开10亩田……大家很快就明白一个道理:与其搬家当叫花子,不如搬山自力更生。于是,社员们为第一丘田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娘婆子丘”,希望它生出更多的“田崽崽”来,这样,大规模向石山要良田行动就展开了,最终开出80多亩良田。

野鸡坪成了全省典型以后,来参观的人多起来了,有时一天达2000多人。有的说,能不能把开田数字报大点,只带参观者看大丘田,不看小丘田。我说开出多少就是多少,10亩是一丘,一分也是一丘,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搞浮夸,不搞空想,实事求是。

为了推介好我们的做法,湖南日报派记者轮流蹲点1年多,一边劳动一边写报道。有一次,报纸上登出新开的飞跃丘面积7.4亩,后来用皮尺核实,只有7亩,多出4分。怎么回事?原来起先丈量的工具是锄头把,这是村民通常用的办法,准确度稍有偏差。这时,野鸡坪名声在外,多出的4分田面积改不改?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能有半点虚假,湖南日报记者在第二次报道中,坚决将其改成了“7亩”。

【感悟力量】

梯田里的石磙见证了什么

6月底,记者在邵东县野鸡坪村的梯田里,发现了当年开田时用的石磙。记者抚摸历经50多年风雨的石磙,感慨万千,或许是当年开田勇士的无心之举,但却给我们后人留存了该村一段光辉岁月的历史,见证了半个世纪来野鸡坪村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

石磙,是向石山要良田的历史遗物,它参与并见证了野鸡坪村人那场壮怀激烈改变恶劣自然条件的移石造田运动,它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石磙,折射出以周南生、周东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团结拼搏、务实为民的赤子情怀和精神境界。他们有着辉煌、耀眼的过去,时过境迁,他们仍以朴实勤俭为怀,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周东生年近80高龄,依然下地劳作。

石磙,也激励以周玉龙为代表的新一代,接力好传统、好作风,种稻种药,科学致富,续写新篇。

当年的石磙,见证了当今的传承创新。

这样活生生的精神读本,百看不厌,代代相传。

 

本文为康美中药网(www.kmzyw.com.cn)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755-33915950。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