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芽为常用的消食之要药,系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liva L.或粟Setaria italia(L.)Beauv.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前者又称“稻芽”,后者又称“粟芽”。谷芽的炮制方法在古代文献记载不多,其中炒法是古今以来比较常用的炮制方法。临床上由于谷芽消食作用缓和,并不克伐胃气,相反,还有健脾开胃作用,所以现今临床上以生谷芽和炒谷芽常用,焦谷芽少用。那么,谷芽在古今是怎样炮制的呢?不同炮制方法有何功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古代炮制方法 宋代有“炒令焦黑”(《圣惠方》)、微炒(《总录》)。元代用焙法(《幼幼》)。明代用炒法(《纲目》)。清代亦用炒法(《便读》)。 二、现代炮制方法 1、谷芽:取成熟而饱满的稻或粟,用清水浸泡至六七成透,捞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内,覆盖,每日淋水1~2次,保持湿润,待须根长至1cm时(粟芽须根长6mm),取出晒干,除去杂质。本品出芽率不得少于85%。 2、炒谷芽:取净谷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大部分爆裂,取出晾凉,筛去灰屑。 3、焦谷芽取净谷芽,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大部分爆裂时,取出晾凉,筛去灰屑。
三、炮制成品性状 1、稻芽:呈长椭圆形而扁,两端略尖,表面黄色,具短细毛;基部有浆片2枚,一个浆片的内侧伸出1~3条淡黄色弯曲的须根(初生根);质坚,粉性;无臭,味淡。 2、粟芽:呈小球形,直径2mm;表面淡黄色,多数裂开,初生根(芽)长3~6mm;质坚;无臭,味微甜。 3、炒谷芽:表面深黄色,有焦斑,具香气。 4、焦谷芽:表面焦黄色,有焦香气。 四、不同炮制品的作用与功效 谷芽味甘,性温。归脾经、胃经。具有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的功能。 1、谷芽:生品长于养胃消食,用于胃中气阴不足,食欲减退。 2、炒谷芽:炒制后性偏温,以健脾消食力胜,多用于脾虚食少。 3、焦谷芽:炒焦后性温微涩,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不化或饮食停滞,腹满便溏。 五、不同炮制品在临床上的应用 1、生用 治食欲不振:常与石斛、麦冬、山药、太子参等同用,能增强养胃和中,促进食欲的功能,可用于热病后期,胃中气阴两伤,知饥不欲食或不饥不食,形气不足。若脾失健运,可配伍甘草、砂仁、白术等,有启脾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如谷神丸(《澹寮方》)。亦可单用谷芽蒸露,代茶饮,有养胃进食的作用,如谷芽露(《中国医学大辞典》)。 2、制用 (1)炒谷芽 治中虚食少:常与党参、炒白术、山药、砂仁、甘草等同用,有补脾启运,快胃进食作用,用于脾虚胃弱,饮食减少,食谷不化,大便不实。 (2)焦谷芽 治食积不化:常与麦芽、山楂、神曲、炒槟榔等同用,能增强消积化滞作用,可用于饮食积滞,脘腹痞满,不饥恶食。若兼大便不实者,方中药物均可用炒焦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