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白及花开托起致富梦 纳雍县勺窝镇齐心村中药产业发展走笔

2020-04-28 14:43:36    来源:多彩贵州网

初春的早晨,云雾沉沉,清凉的空气中微微飘着雨雾,3月27日我们从纳雍县城出发驱车前往齐心村走访。短短的半个小时,便来到了目的地。一条清澈蜿蜒的河流从远山处缓缓流过。沿着山坡的地里,成片的中药材白及苗茁壮生长,紫色的花儿争鲜斗艳,竞相绽放,青瓦白墙的民居镶嵌在白及花的海洋里,一缕淡淡的清香在微风中弥漫消散,仿佛置身世外桃园、人间仙境。

168

白及花开 陈俊竹 摄

敢想肯干,闯出一片新天地

纳雍县勺窝镇齐心村,地处乌蒙山脉,属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地薄民贫,曾几何时,生活在此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凭天吃饭,望着人均不足一亩贫瘠土地里的玉米、马铃薯,在一声声无奈的叹息中,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一代代繁衍生息。村支书刘刚、合作社经理陈俊竹、管理员陈祥超与我们边走边聊产业结构调整的点点滴滴。

齐心村支书刘刚,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说到村里的产业革命,他向我们介绍了面前这位敢想肯干的民营企业家陈俊竹。

“齐心村虽然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山大沟深。但是这里气候温润,雨量较为充沛,特别适宜生态中药材的种植。”谈起齐心村的白芨,陈俊竹无拘无束,如数家珍。的确,我也感受到这片近似水墨的空间里,盈盈满满充斥眼前的是潮湿的空气。整座山好像被墨色若然,山顶弥漫着那散不开的袅袅雨烟,氨氲成云,似云若雾。这,正是中药材最佳的生长环境。据陈俊竹介绍,白芨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两千多年前的国人就开始使用白芨治病。作为传统中药被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主要以干燥块茎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近年来,随着白芨的药用价值渐为人知,市场价格也不断攀升,鲜白芨最高可卖到80元/斤。“看到当地老百姓种玉米、马铃薯,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入仅600元/亩左右,付出与收获太不成正比。心里真不是滋味。种白芨,有半年时间需要务工,而且但凡花开,一株就开好几朵,只要成片,就会让人觉得美不胜收。所以,它不仅有的药用价值,还可观花,办农家乐。我就想,既然如此,何不种植白芨呢?”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家人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而且,两年来从县、镇、村干部们都是积极推进,大力支持。加上省市县各部门倾情帮扶,更是坚定了陈俊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

“帮扶引条路,发展靠自己。”齐心村的脱贫最终还是落脚在产业上了,勺窝镇已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把发展中药材作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品种之一。刘书记说这种形式比较好,可以有效保证双方的利益。

我们越往山上高处走,连片的白芨长势越发喜人,绿油油的叶片充满了生机,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宛若紫色的玛瑙,缀满枝头,竞相绽放。地里时有妇女在拔草,村里正抓紧复工复产。

“敢于摸索尝试,踏实、认真、实干、担当,”是村民和当地干部对陈俊竹的评价。他说:开始自己也不懂,就上网查资料,到云南、贵州盘县实地考察;到安徽市场调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习、咨询专家;到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科院咨询专家。2018年5月立项试种植125亩,村民开始不理解,他就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算细账、培训种植技术,尤其是村民从不愿意到同意改种,艰辛的过程一言难尽。

陈俊竹告诉笔者,“眼前这片白芨基地建成两年了,明年开挖的时候亩产可以达到约3-6万元收入,是种玉米、马铃薯的N多倍了。”

问起销路,陈俊竹一点也不担心,他说已经和云南、安徽的药材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现在只需管护好,等着明年收获就是了。

“你就不考虑投资有风险吗?”

因为白芨种植相对其它中药材种植来说投资成本要更大,而且其生长年限一般要2-3年左右,大的投资成本和长的生产周期也就大大增加了资金投入方面的风险。“2018年种下去的种苗,到19年开春时,我们来到地里一看,荒草一片,失望、伤心、失败感涌上心头。村民们从不愿种到把土地流转给我们种,其间的说服过程极其艰难不说,650多万的投入,对我这个小微型民营企业来说是个不的小数目了。看到满地的荒草,这心呀,凉凉的,真想放弃。”但是立项以来,“镇里村里的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耐心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于是陈俊竹跑省里、市里、县里,咨询专家,寻求帮助。终于明白了白芨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年失望(冬眠),第二年冒芽(兴奋),第三年结果(感动)。”得到各界人士方方面面的帮助,支撑着他的扶贫信念,就这样边学边干,终于挺了过来。“没有政府的支持不行,没有自己的坚持也不行”陈俊竹感叹道。

169

村民在白及地里除草 陈俊竹摄

“种药材就是种钱呵,去年我家土地流转种植了白芨,务工收入就8000多块,是往年种玉米的十多倍。”村民张习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

“我家土地全部种上了白及,我在合作社的工资每月有3500元,收入比前几年多得多了。”贫困户陈祥超也脱贫了。

产业发展让农户得到了实惠,陈俊竹心里由衷的开心笑了。

两年多来,从“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惠民生、保生态”入手,中药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基地被毕节市科学技术协会、纳雍县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白芨种植科普示范基地”。 2020年1月基地被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纳雍县农业农村局纳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项目”,2020年3月20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中药材专班领导到基地检查项目实施情况。敢想敢干,从开始的125亩尝试中获得了成功。如今,种植面积扩大到270亩,农户有流转土地费500元/亩,务工费80元/天(有半年的务工时节),一般可收入7000-8000元以上,还将拿出纯收益的5%用于精准贫困户分红,大大激发当地农户产业革命积极性,白芨已成为齐心村促农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70

陈俊竹(右二)在给当地农户培训白及种植技术

扶贫帮困,倾献一颗感恩心

“怎么想起种白芨?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呢?”

“对农业,我是骨子里的喜欢,”陈俊竹生长在纳雍县龙场镇万家寨一个贫苦家庭。姊妹八个,他排行老五。十岁那年,一件刻骨铭心的事铸成了他人生敢于拼搏的品质。一天他在地里割草,又照看着两头牛和一匹马。春寒料峭,衣衫单薄的他冷得瑟瑟发抖。突然电闪雷鸣,惊吓的马将他踢翻,摔下山折了腿。他艰难地爬起来坐在一块石头上,雨水泪水顺着脸颊流下……他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自己有饭吃。小学、初中他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高中毕业成为全镇第一个考上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大学期间他基本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2007年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法律专业后毅然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至今从事过医药、建筑、农业等行业的工作。先后创办过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农村,大山坚强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时时铭记“人穷不能穷志向,是国家的助学政策帮了我,不忘党和政府的恩情。”

2015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召开的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上讲话》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是农村这片神圣的土地养育了自己,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这片土地,一定要做点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于是陈俊竹和妻子商量,在纳雍开创一项绿色业。经过认真筹划、调研,在脱贫攻坚处于关键之际,2018年5月他创办的“纳雍县漫山遍野白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勺窝镇齐兴村成立了,从此踏上了中药材种植之路。

采访过程中见到有村民们正在白芨地里忙着除草进行田间管理,刘书记说:为了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正把村里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分成小组就近就地务工。而白芨的收获期在明年7月份以后,这次疫情对我们的白芨产业几乎没有影响。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各方的努力下,这里的白芨面积越来越大,齐心村终于结束了家家户户只种玉米、马铃薯的历史。谈起产业革命,刘书记健谈而兴致勃勃。说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喜形于色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骄傲。

171

右三为陈俊竹、左一基地管理员陈祥超、左二村支书刘刚

乌蒙深山处的齐心村,从“贫瘠之地”变身“淘金热土”。村民称陈俊竹“扶贫攻坚可爱的人”面对村民的夸赞,陈俊竹表示:“能让他们摆脱贫困,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说:“一生中最敬重的母亲勤劳、善良的品质一直影响着自己。我大学毕业后发自内心的下决心,发展好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做出贡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脱贫攻坚尽一份力”。

知恩,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成长。人生的路,曲折坎坷;生活中,谁没有过磨难和艰辛?当春天到来时,绿色的生命和鲜花的芬芳,就成为了催发心灵重新萌动的力量。春天,总是给人以无限的希望与畅想。对于未来,陈俊竹坦言,希望通过中草药基地项目延伸产业链。“今年白芨又长了五公分,明年肯定会长得更好,将呈现出花海的效果。”看着成片的白芨花,他充满希冀地说:“我们种的不仅是草药,还是风景……”

走访结束时,勺窝镇党委刘鑫书记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设想是带动周边村组农户共同发展产业,做大规模,在中药材增收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中药在服务地方旅游等方面的潜力,让白芨花开得更加灿烂,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刻,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交相呼应,层峦叠嶂的山川水墨画由深及浅地铺排着、变换着形态给画卷增添了动感,将山村里的静和美,穷和苦,每一条路,每一寸土地记下来。我相信,这紫色的白芨花一定会铺满这深山的致富路。

 

标签:
白及中药产业纳雍县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