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药资源困局,如何破解?

2017-08-16 16:00:07    来源:康美中药网原创

日前,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林学会、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国中药公司、天士力控股集团、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药源头在行动——2017年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林下企业发展暨致力脱贫攻坚·凯里市苗侗医药发展座谈会”在贵州省凯里市召开。中药资源问题作为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药材生产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的命脉。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中药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对中药材需求激增,给资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如何破解中药资源困局?

笔者认为可从四大方面着手破解中药资源困局,一是加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二是大力发展林药种植产业,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三是加强中药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建立药用自然保护区;四是优化中药材种植模式,向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道地化发展。

一、加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

近年来,我国以消耗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为特征的资源经济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贡献率强劲增长。随着中药资源性原料消耗量的激增,庞大的经济规模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和人工替代与补偿资源的大量生产,同时产生巨量的废弃物和环境承载压力。

然而中药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药渣,里面更是富含宝藏。据了解,我国中药深加工过程中会排放出巨量废水、药渣等,仅云南两家进行三七皂苷分离的药厂,平均每年产生的三七药渣就达几千吨。

许多药用植物在采集加工中都是仅利用了法定药用部位,其余部分就被当作废物丢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消耗药材原料约300多万吨,在进行深加工产业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药渣”等固体废弃物竟有几十万吨之巨,其中就包括非药部位及加工脚料。例如,人参、西洋参通常只利用其根,研究表明,其茎叶、种皮中也含有大量人参皂苷;枸杞在种植过程中需要修剪茎叶,这些茎叶具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如果能够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望开发出既安全又有效的降血糖药物。

药材作为中药工业深加工原料,经水提、醇提等工艺环节,进入口服制剂或标准提取物等阶段,药材原料的利用率平均低30%,约70%的剩余物被作为废物排放或简单转化为低附加值产品利用。

例如,中药注射剂,其资源性化学物质的量仅占药材原料量的1%~10%,也就是说用于中药注射剂生产的药材资源利用率大多不足10%,90%的物质被废弃。

为此,开展以扩大药用部位为突破的多元化利用,进行名优中成药濒危原料药材代用品(新部位)的研究开发,如重楼,两面针等,通过对重楼新的代用品及两面针新的药用部位的系统研究和注册申请,为其他名优中成药面临濒危原料药材资源紧缺问题的解决提供示范性研究。

对此,如何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态环境负担,保障中药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既涉及中医药领域,又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

中药资源困局,如何破解?

图: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结构图

按照物质循环共生原理而构建的体系,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产业链延伸进行调整和变革,从根本上转变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中药资源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实现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1、粗放低值资源化模式,对于资源性价值较低的中药废弃物,可作为投入成本低的有机肥料、菌质材料、燃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

2、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通过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等适宜方法和技术,使其转化为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性物质;

3、是精细高值资源化模式,通过化学修饰及生物转化等方法技术,获得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和具有生物功能的资源性物质等。

如此看来,减少资源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绿色发展,以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应探索中药资源价值创新策略,发展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方法与途径,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加快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中药资源循环。

二、大力发展林药种植产业,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根据《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2015)》,目前我国已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长期无序开发和利用已导致30%以上的野生中药资源濒危。如麝香、沉香、白及、甘草、黄柏、厚朴等常用中药材的紧缺,已使部分中医药发展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局。

缓解中药资源压力,开源和节流是两大方向。据了解,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多产出药材,大多数农户在种植药材时照搬农业高产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影响用药安全和药效,而且导致环境潜在危机。

目前,中药材种植中“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针对中药材种植中的根本问题和中医药发展的巨大需求,急需探索符合中药材自身特点的种植模式,如人工仿生种植、林下仿生种植等。

中药资源困局,如何破解?

图:铁皮石斛林下种植

那么,如何让土地既多产药材又能保证优质?

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药产业,即将适宜在林下生长、具有一定耐阴性的药用植物引种到林下,进行半野生驯化栽培。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天然林地29.66亿亩,随着各地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林地面积还在不断增加。而国家林业局已将林药产业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先产业。

发展林药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节约耕地,而且可以使药用植物野生资源得到恢复。同时,林药比人工种植的药材药用价值更高,是生态、绿色、安全的上乘药材。

林药种植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产业,林冠遮阴、以耕代扶,节约营林和种药的经济投入;一地多用、立体种植,解决了药、林、粮争地的矛盾,增加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时间上短、中、长结合,空间上上、中、下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

但并非所有药材品种都能在林地环境下很好地生长,所以,林药种植必须选择适宜的药材种类。适宜林下栽培的药材有以下几种:耐阴性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石斛、半夏、黄精等;林下生长的菌物如灵芝、茯苓等;与林木共生的药材如肉苁蓉、槲寄生等。此外,药用动物林蛙、梅花鹿、林麝等也可以在林下养殖。

目前我国中药材林下套种面积有200万亩-300万亩,规模还很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工作都处在起步阶段。建立一个严谨务实、反应迅速、阵容强大的产学研一体化联盟团体或产业组织,来倡导、推动、运作和管理林药产业,刻不容缓。

三、加强中药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建立药用自然保护区

每一种生物对其生存的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生态环境是中药材(动植物)资源分布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药用动、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因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是解决好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

可以考虑划定一定的地域建立和完善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及改造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基地。在保护区内可以就地保存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的药用动、植物种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中药资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措施。

四、中药材种植模式优化

1、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家庭式种植的弊端愈发暴露,种植难以机械化、管理难以科学化、初加工难以正确化、存储难以合理化,且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种植群体区域高龄化以及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公司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必是趋势,规模化可解决一家一户种植的技术、管理、存储和销售等问题,促进中药材质量的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稳定安全的中药材货源。

2、中药材种植标准化。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实现规模化种植,助推普及标准化种植技术,依靠科学技术,强化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与生长环境的关联性等基础研究,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建设标准化GAP种植基地,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

3、中药材种植市场化。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药材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实行基地共建共享战略,因地制宜,共建跨地区的集中连片中药材生产基地,如恩施玄参、独活基地合作对接;同时,中药材生产企业开始发展产业一体化生产经营,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体,实现供产销一体化。

4、中药材种植区域化道地化。中药材对生长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各产区要优先支持特色品种,兼顾效应品种,如黄连适应生长在中高山地区、川芎以四川德阳最为道地等。

总之为了破解资源困局,需要从源头提高药材质量,引导行业走向规范化种植和发展轨道。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加大推行科技、机械、生态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工作的力度,促进行业在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田间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研究发展适合中药材种植的机械设备,逐渐解决劳动力缺乏和成本过高问题;大力发展林药种植产业,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推行模拟野生环境下的中药材种植生态条件,尽可能为中药材种植创造优良环境;大力推广符合基地发展的管理模式,逐渐改变中药材种植养殖源头小、散、乱现象。依靠科技支撑,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努力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