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忻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亟待“突围”

2012-01-18 09:03:59    来源:山西农民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小诗。诗人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自古以来,中草药多生长在深山密林。忻州境内多山,海拔高低悬殊,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气候特征,为400多种药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境内东西两大山系五台山和管涔山向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和采集地。近年来,政府号召、林业部门组织有条件地区的农民种植中药材,全市2011年新种药材面积达到4万多亩。繁峙县2010年在小梨峪村集中连片试种柴胡 500亩成功后,2011年分别在杏园乡公主村和集义庄乡大宋峪村试验推广种植600亩。五寨县2010年试种草红花 10亩取得成功后,2011年推广种植300亩,亩产干花15公斤,亩收入1230元。定襄县2011年种植菊芋300亩,亩产1000公斤,亩产值1500元。这些新药材市场需求量较大,价值较高,而且管理方便,采挖简单,药农也见到了实惠。截至目前,忻州市中药材农民经济合作社发展到27个,这些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动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而且逐步招商引资,兴办加工企业,完善了中药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但跟玉米丰产方、设施农业建设比起来,忻州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发展速度慢、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忻州市中药材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总面积一直徘徊在10万亩左右,没有大的发展。全市的中药材种植结构中,黄芪 6万余亩,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其余的40余个种类根本谈不上规模,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强,必然导致忻州中药材生产效益不高。

    二、发展不平衡、无品牌,科技含量低。从忻州市各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统计数字上可以看出,繁峙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55万亩、五寨县2.87万亩,其余12个县(市、区)总共只有3.47余万亩,每个县平均不到2900亩。另外,忻州的中药材产品大都以原料出卖,没有精深加工企业,没有提取有效成分的设备,产不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全市的中药材产品及经营主体,没有一家申请注册了商标,没有自己的品牌,更没有进行GAP基地认证,效益普遍较低。

    三、发展缺人才、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忻州市现在从事中药材种植指导及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过去都是从事果树技术推广的,真正了解掌握和从事过中药材的科技人员基本没有。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除少数长期从事中药材事业的乡土专家和种植大户外,绝大多数农民对种植中药材的方方面面所知甚少,一是不会种,二是愁市场销路。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忻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

    2011年,忻州市农业人口人均药材收入只有区区20元,就忻州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自然优势来说,这实在是有点“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味道。五台、管涔山区不适宜粮食种植的坡荒地甚多,当地富余劳动力也不少。如果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山区农民就会多一条增收的途径。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