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种植 > 正文

中药材人参病虫防治

2014-08-07 15:59:10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病害

立枯病:Rhizoetonia solani kuhn.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又名“土掐病”。此病主要是发生在出苗展叶期。1~3年生人参发病重,受害参苗在土表下干湿土交界的茎部呈褐色环状缢缩,幼苗折倒死亡。

防治方法:播种前每亩用3kg50%多菌灵处理土壤;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区,深约4~5cm,浇灌后,参叶用清水淋洗;发现病株立即清除烧毁,病穴用5%石灰乳等消毒处理;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苗床通风,避免土壤湿度过大。

细菌性软腐病:主要为害根部。病斑呈褐色软腐,边缘清晰,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常数个联合,最后致整个参根软腐。用手挤压病斑,有白色菌脓溢出,具浓重的刺激性气味。病情严重时整个参根组织腐烂解体。植株地上部初期表现叶片边缘变黄,并微微向上卷曲;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状棕黄色或红色斑点。严重时全叶片呈现紫红色,最后叶片萎蔫。萎蔫由可恢复性发展为不可恢复性。

病原:病原为两种细菌:(1)石竹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 Starr et Burkholder ,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杆状,无荚膜,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2)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变种Erwinia carotovoravar. Carotovora Bya.,属欧氏杆菌属细菌。菌体为短杆状,周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发病规律:人参软腐细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之中,土壤是软腐细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细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参根。当参根生长健壮,抗病力强时,病菌就处于潜伏状态。参根的各个部位均可成为软腐病菌的潜伏场所,尤以芽胞带菌率最高。当参根生长衰弱,抗病力降低,或外部温、湿度条件适合时参根便出现软腐症状。发病后期常与镰刀菌、丝核菌等真菌复合侵染,病斑外部出现真菌的菌丝体。

防治措施:(1)选择地势高燥的地块栽参,防止土壤板结、积水;不使用带伤口的种栽,移栽时要防止参根受伤。(2)加强栽培管理,冬季及时防寒保护,注意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伤口。(3)土壤消毒: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克/帘撒施混拌;80%乙蒜素乳油1000~2000倍液喷淋;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1000倍液等。

斑点病(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 whetz.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此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成熟时也受害。6月中旬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叶片病斑初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水渍状,后逐渐扩大,黄褐色,有波状轮纹,易破碎。被害茎及花梗出现暗褐色长斑。空气湿度大时,特别是雨季,病害的发生蔓延很快,严重时造成植株早期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上帘、插花防雨,搞好畦面、作业道清洁卫生;病害发生前或发生时用5%田安水剂400倍液;1:1:120倍波尔多液;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50%可湿性退菌特600~800倍液或50%可湿性多菌灵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疫病: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t cohnsehrot.又名“搭拉手巾”。病原是真菌中一种藻状菌。7~8月雨季时发生。主要侵害叶片,茎和根部亦可受害。四年以上植株发病尤重。叶上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发展很快,一旦染病,全株叶片凋萎下垂,似热水烫,故而得名。根部染病,呈黄褐色软腐,根皮易剥离,内部组织呈现黄褐色不规则花纹,有腥臭味,发病后外皮常有白色菌丝,粘着土粒成团。在夏季连续降雨,湿度大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保持参畦良好的通风排水条件,及时上帘、插花,防止雨水侵袭;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掉,病穴用5%石灰乳消毒;发病前用1:1:12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喷洒;敌克松5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2~3次。

锈腐病:Ramularia panacicola zinss.病原菌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全年都能发生,6~7月为发病盛期。从幼苗到成熟期植株均能染病。主要侵害根、芦头及越冬芽,病部呈黄褐色干腐。根及芦头被害后,病斑初为黄褐色,逐渐扩大向内部组织蔓延,病部出现松软的小颗粒状物,从而使表皮破裂,刮去腐烂物质后,呈现凹斑痕,病部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界线,但细菌常从病部伤口侵入,加速烂根,最后使参根或芦头全部烂掉。根及芦头染病后,地上部最初无变化,后期在叶片上出现红色或黄褐色病斑,最后全叶变红色,凋萎死亡。越冬芽受害后,变黄褐色,往往在地下腐烂,不能抽茎生长。土壤粘重,含水量大,通气不良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严格挑选无病参苗,参地要充分耕翻,松土、上帘,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发病严重时,秋季挖起参株,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100倍液浸根勿浸芽苞10分钟,另栽于无病地。

菌核病:Sclerotinia SP.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子囊菌。此菌5~6月发生,秋后亦有蔓延。主要侵害四年生以上参根,芽苞、芦头亦可被害。根部发病初期外观无异常,但内部组织松软,指压易碎,后逐渐呈灰黑色软腐,被害部分长出白色菌丝,后期参根只剩皮和纤维组织,最后根皮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致使根烂掉。病株地上茎叶前期略呈皱缩,后期枯萎死亡。春秋两季温度低,湿度大及土壤透气不良时,易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注意对参地早春排水,防止参畦湿度过大;早期发现病株,带土挖出,病穴用5%石灰乳消毒,再换入无病土;发病严重地块,挖出参根加工商品或消毒后另选地栽植。

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 Hesse.病原菌是真菌中一种藻状菌。常与立枯病同时发生,其特征是病菌自土表处,向上下两边蔓延,病部如开水烫过,呈暗褐色软腐,并收缩变软,苗猝倒而死。在坏死植物表面和其周围土壤上,常出现一层灰白色的菌丝体。在气候潮湿,植物过密,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同立枯病。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Panacieola Uyeda et Takimoto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6~7月间发生,主要侵害叶片,茎、果实、种子也能感染。叶上病斑,初为黄色,逐渐扩大后成褐色,边缘清楚。中间呈灰褐色并有同心轮纹,上生黑色小点,后期易破碎成空洞。在气候潮湿时,病害迅速蔓延。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播前用1%甲醛溶液浸种10分钟,随后用清水洗净;架好参棚,防止过分漏雨和强光照射。发现病叶及时摘除烧毁,展叶后用1:1:120波尔多液、65%可湿性代森锌400倍液,5%田安水剂5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

人参红皮病:亦称“水锈病”,参农俗叫“小红孩”,是目前人参,西洋参,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并且日趋严重的病害,轻者为10-30%,重者可达80-100%,严重危及人参\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人参红皮病的表现特征是参根表皮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并伴有腐烂,人参地上部出现萎蔫,也有的人参植株地上部不出现黄萎现象,只是受害的根部表面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常有裂纹,单从地上部难以判断有无红皮病发生。

防治方法:及早整地和用隔年土栽参当年秋季栽参用地应于早春进行翻耕或刨地,经较长的时间风吹日晒雨淋达到熟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通气性,使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减少红皮病的发病机率。应大力提倡推广用隔年土栽参,尤其是农田栽,必须休闲1-2年。用隔年土栽参,是隔年经过两个伏天,可使土壤充分熟化,又能使土壤中的铁、锰离子氧化,排除发生红皮病的因素。应用多元素土壤调节剂,人工优化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实施生物修复工程,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沃土安”施入土壤后能促使二价铁、锰离子尽快氧化,消除隐患。

人参日灼病:为生理性病害。人参为喜弱光植物。叶片上气孔数目在相同面积上比大田作物少几倍。光照过强时,气孔闭锁,蒸腾作用降低,时片上温度过高,超过自身忍耐能力,叶绿素受到破坏。进而使叶肉组织失水,焦枯。阳光直射是日灼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发病条件 参龄越小,日灼病越易发生。生育前期,叶片幼嫩,亦易发生。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加重为害程度。

防治方法:1.调整好参棚内的光照,参棚前后檐长度要合适,棚顶遮荫要适度。2.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可在参棚前后挂帘。

虫害

蛴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又名白地蚕。属鞘翅目,金龟甲科。以幼虫为害。咬断参苗或咬食参根,造成断苗或根部空洞,为害严重。白天常可在被害株根际或附近土下9~18cm找到。

地老虎:Agrolis ypsilon Rottemberg.又名“地蚕”、“乌地蚕”等,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有小老虎和黄地老虎。以幼虫为害,咬断根茎处。白大常在被害株根际或附近表上下找到。

蝼蛄 又名“土狗”,“拉拉蛄”等,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有华北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和非洲蝼蛄Grg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de Beauvois两种。成虫或若虫咬断幼苗并在土中做隧道,被害苗断处常呈麻丝状。

金针虫 又名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主要有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和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liculastus两种。以幼虫伤害幼苗根部。

以上四类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

1. 施用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

2. 灯光诱杀成虫。在田间用黑光灯或马灯或电灯进行诱杀,灯下放置盛虫的容器,内装适量水,水中搞少许煤油即可。

3. 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1%拌种。

4. 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或75%的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

5. 毒饵诱杀。25克氯母乳油拌炒香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或畦面诱杀。

鼠害

鼢鼠:俗称“瞎耗子”,是危害人参的主要害鼠之一。鼢鼠除吃参根、地下茎和嫩芽外,还在参畦内打洞窜道,把畦面表土拱起小土垄,严重影响参苗的正常生长,造成人参成片缺苗减产,重者使整个参畦被毁。鼢鼠主要栖息于洞内,洞内的隧道长几米至几十米。除一般通道外,还有贮藏洞、居室、粪便排放洞和育仔洞。冬季,鼢鼠深居洞内。每年繁殖产仔1~2次,每次产4~6只。每年4~5月份和8~9月份活动最盛。主要在早晚活动,小雨和阴天可全天活动。鼢鼠怕光、怕风,如洞道通风漏光,它即堵洞。它的听觉和嗅觉也很灵敏。

防治方法:毒饵诱杀.:将大葱纵向切开,放入一些磷化锌再合上,用葱叶缠好,放入洞口内,用土把洞口封上,诱杀该鼠。人工捕捉:挖洞追踪或在洞口埋箭射杀,或在迎风的一面扒开鼠洞,让风吹入洞道内,人守在相反方向的另一洞口处,待鼢鼠出同时捕杀。

花鼠:又称五道眉、花黎棒。主要危害人参的果实和种子。分布于我国北方林区,喜欢栖息于山区针叶林、阔叶林里,大多在树根下作洞,也有的以倒木、朽木的树洞、石缝、石洞为穴生活。在地下洞穴里冬眠越冬。每年4月上、中旬出洞活动。一般在田间活动,在树上行动也很敏捷。6~7月份产仔,每胎约产4~6只幼仔。5~10月份为活动危害期,尤其是在人参红果期,咬食果实和种子,造成种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防治方法:用5%~8 %磷化锌毒饵诱杀。毒饵配制方法是,将10千克大豆炒香,加100~200克植物油,再加500~800克磷化锌拌匀。毒饵配好后,把它撒在参地留种田的周围,约2~3米远放一小堆,或在花鼠出入的每个洞口,撒3~5粒,予以诱杀。用下套子和夹子等方法,进行人工捕捉。也可用猎枪打杀。

田鼠:也叫山鼠和野鼠。主要咬食人参根和参籽。田鼠善于挖洞,在参畦里扒土掘洞,咬食参根,咬断土中茎秆,使地上部植株枯萎倒伏。也常造成雨水从洞口流入畦内,使土壤过湿,造成参根感病而腐烂。

防治方法:人工捕杀:在畦边、畦沟或作业道上放置套夹、压板等捕鼠器具捕鼠。毒饵诱杀:用玉米、高梁或谷子等15千克加植物油0.5千克,混合,再加磷化锌0.5千克,搅拌均匀,做成磷化锌毒饵。投放在参园周围、畦沟内和作业道上,每隔一定距离投放一小堆,每小堆约10~15克,也可把它投放在田鼠经常活动的场所进行诱杀。

 

本文由康美中药网根据互联网资料整合而成,转载请注明来源“康美中药网”并附加超链接“www.kmzyw.com.cn”。若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755-33915950。

标签:
人参中药材人参病虫防治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