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省有关会议精神,特别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立足陕西、服务行业、突出应用、强化特色,扎实工作,通过多项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党政齐抓教学,确保中心地位。学校始终坚持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育教学改革核心地位和教育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把质量看作学校的生命线,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2012年12月,学校召开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6年学校党政联合出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学风建设提升工程、优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等10项工程,涉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在组织机构、经费保障、人员配备、分配制度、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保证支持倾向。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院系院长(主任)、书记是院系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每学期召开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月都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报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在绩效津贴分配时向教师倾斜,学校特聘教授绩效和正校级持平。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对于教学水平高、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优先晋级;对于教师与双肩挑人员,教师优先晋级;对于教学质量较差的教师,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坚持德育为先,突出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实施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传承延安精神、国医大师楷模风范和邵小利事迹为主要特色的大学生铸魂育人工程,成立了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岐黄医学社、小红帽服务队等学生社团,开展了送医送温暖等活动,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铸魂育人工程”在《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得到了知名专家组和中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的一致好评。近年来,该校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能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药卫生人员短缺问题。近三年共有113名优秀毕业生甘愿赴西藏、新疆等艰苦地区就业服务。 ——稳定招生规模,调整专业结构。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学术积淀、办学资源调整本科专业结构。该校增设了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卫生与营养两个专业,并计划明年继续新增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等与大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创新教育。从2013年开始实施100门课程综合改革计划,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和教材建设改革为一体。进一步完成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开发了《中医食疗学》《黄帝内经》两门线上课程,已上传到爱课网,供全国广大学生选学。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并鼓励学生借助尔雅通识教育和爱课网等平台,选修创新创业课程,2016年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3项、省级项目60项,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银奖3项铜3项。完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从2017级开始执行。 ——坚持协同育人,强化能力培养。坚持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临床类专业,坚持医教协同、科教结合,不断深化后期临床教学改革。“3+2”临床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四、大五学生生活学习完全在附属医院进行,遴选具有教师资格和临床职称的双师双技能教师为学生上课,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开展了标准化病人、病人库、模拟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等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使同学们能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大幅提升。该校2016年承办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并获得了2016年全国决赛一等奖和2015年西南西北分区赛特等奖的成绩,创造了中医药院校参赛的历史记录。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中也取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成绩。中医学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绩,获得了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中医实验班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到100%。在药学类专业,实施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聘请企业研发人员、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为本科生授课,带学生深入车间、实验室,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技术关键。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学校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服务为重,分类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专门指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加大教师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学校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度,启动并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聚集工程、名师名医引领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等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开展了教学岗位大练兵、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讲稿展评等活动,充分利用教研室集体备课、三秦名师大讲堂、教学沙龙等活动载体,发挥名医名师和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育引导全校教职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潜心育人”,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明显提升,学生评教满意率持续提高。近五年来,学校中青年教师在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陕西省高校教师比赛中屡获佳绩。 ——成立专门机构,强化质量监控。学校坚持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成立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初步建立了以自主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评估制度。构建了包括由组织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信息收集体系、评价分析体系、信息反馈和调控体系构成的,由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牵头,院系和教师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教学督导专家、学生教学信息员共同参与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开展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等活动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开展了期初、期中、期末和随机抽查的教学检查制度;开展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等5项教学专项评估;今年启动医药类学生学业水平分阶段测试工作试点,并逐步覆盖到所有专业。开展了毕业生质量跟踪、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等工作,实现了全过程、多维度质量监控。2014年该校中医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近五年本科生平均就业率为91.47%。 ——加强校院合作,拓展实践基地。该校大力拓展办学资源,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5所教学医院及实习医院,32个药学实践教学基地,18个预防医学与精神卫生实习基地,9个人文社科实习基地,形成涵盖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与西安市红会医院签订共建“陕西中医药大学骨科人才培养基地”合约,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与基地的深度合作,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路,积极探索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院)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学校、研究院部分领导交叉任职,在科研平台搭建、科研项目组织、科研成果申报、创新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实行共享共建。同时实施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中研院100多位临床医生进行了系统的师资培训,先后有50余人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2012级针灸专业本科班的后期临床教学任务已在中研院开展,教学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