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从山沟里走出个西洋参专家

2012-06-05 10:17:13    来源:文登网

 

    在山东文登市,西洋参种植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经济中的一个“大产业”。全市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中,有2.5万亩是西洋参,年产鲜参3000吨,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却很少有人知道,如此大的西洋参产业,却是从张家产镇口子李村王文水试种的“八粒种子”开始的。

    1981年,王文水的岳父王继振从省药材公司弄回八粒种子,说是“西洋参”。西洋参是一种名贵药材,原产美国、加拿大,药补功能平和,在人体保健方面有独特功效,在国内还没有种植成功的先例。作为村里的药材土专家,王继振非常希望能在本地广泛推广。

    但在当时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大家心里没底,更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土地去“冒险”。那时的王文水刚刚退伍回家,正想靠着双手改变贫困现状,得知情况后,王文水第一个报名试种。

    为及早掌握西洋参的种植管理技术,他跑遍了县城的大小书店,购买了大量药材书籍,并订阅了多种报刊。每逢村里组织有关中药材生产的培训班和讲座,他都积极参加,认真听了看了不说,还总能收集不少资料。

    种植时,王文水发现西洋参喜阴,怕涝,种在这山坡上正好,可它对土壤内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要求却很高。不得已,他就在另一个山头刨出深土层中未经农药化肥浸染、俗称“绿线土”的原始土壤,再用小推车推到试验田。可谁知,由于没有经验,铺下的绿线土太薄,一部分种子都被农药烧死了。一年的辛苦劳作就这样付之东流,王文水只好重新刨土、压地。

    那时候,为尽快掌握技术,他顶着炎炎烈日,忍着蚊虫叮咬,一天到晚窝在田里,一边观察参苗的生长习性、特点,一边做笔记、查阅资料,有时就住在田间的简易房里。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王文水小面积试种西洋参终获成功。但他知道,要想大面积种养西洋参,必须要在农田里试验。

    第一年试种失败后,为摸清西洋参对土壤的要求,他从不同地点取回了9种土样,在自家用花盆试种,经过对比,筛选出酸碱度、氮磷钾含量最适中的改良土样。经过3年的观察和试验,终于摸清了西洋参耐寒的临界温度,探索出了盖草保温的最佳厚度。1986年,西洋参种植取得了农田栽培的新突破,在全镇得以大面积推广。

    经权威部门测定,文登西洋参总皂甙含量达8.8%,比进口品种高3.6个百分点,硒含量为0.08%,是美国西洋参硒含量的8倍,连国家医药总局都用它来制作出口标本。1989年,该技术通过了省医药局鉴定,荣获省医药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见多识广的王文水决定不再走只卖鲜参的老路子,而是将产业拓展到加工和销售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打破被外地客户垄断的局面。没器具,自己就用钢筋和电焊网改造、焊接成筛盘,不但比东北参厂的老筛盘耐用、透气性好,而且能减少30%的破损率。没技术,自己就先用小刀试切参片,再试着用器械切割,并在自建的小型烘干室里一点一点试验温度。如今,他发明的新型筛盘已然成了全国各大参厂争相模仿的样品,自己的小工厂也拥有了烘干、切片、磨粉、包装等一整套制作工艺。随后几年,他的自创品牌“御龙旗”西洋参又有了含片、胶囊、干粉等一系列新产品,市场销量一路攀升。目前,他已经在各地发展西洋参园400余亩,并建起了占地5亩的规模化西洋参加工厂,年加工西洋参20多吨,远销国内外。

    多年来,王文水将种参经验无条件对外推广,通过赊销参苗的方式鼓励大家种参,对村民的技术咨询是有求必应,并为外地群众回信解答种植要领,先后培育参农20多万人次。如今,全市西洋参种植户达3000多户,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的有700多户。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