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政协委员冯一凡“三个突破”谈陕西中医药产业发展

2012-01-12 09:36:48    来源:华商网

    近年来由于药材价格上升,导致医药生产商成本增加,药品降价难,而调查显示我省中药材GAP基地认证国内最多,但生产却不足。对此陕西省政协委员、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冯一凡称,“中药农业是源头,中药工业是龙头,中药商业是枢纽,要做强做大中药产业三者缺一不可。”

    1月11日下午,在政协第十届陕西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医药组分组会议上,陕西省政协委员、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冯一凡分析了我省中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省中医药产业的一些建议。他说:“我省人工种植的常规药材不及50万亩,而正常生产却需要150万亩左右,必须突破传统农业模式,走有组织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冯一凡在分组会议上发言,称2003至06年间,我省受黄姜 生产打击,农业生产损失十亿元以上(按200万亩、三年生产期计算),药材生产近死年来逐渐萎缩,人工种植的常规药材不及50万亩,而正常生产却需要150万亩左右。近年的药材价格上升(金银花 、连翘 、天麻 、辛荑、白术 、元胡 、沙苑子 等)时我省生产不足,又使我们少收入十亿元以上。

    突破“陕南”概念,走坚持科学发展之路

    冯一凡委员称,前几年我省以陕南为中心,进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将规范化生产的现代要求很好地普及到产区,为以后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首先要突破“陕南”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许多药材需要在陕南之外的广大地区发展,政策引导的突破时机恰当,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是我们的优势,规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突陂“传统农业”模式,走有组织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冯一凡委员表示,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省农业生产从单一的农户生产,在粮食生产之外,产生了许多个合作体,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生产,我省有其它省所不具备的优势,经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专业合作、种植过程核心技术(含专业机械与劳务)服务、种苗与特有农资提供、收购加工、市场销售是有机链条,将农户组织起来,既有规模又很快上规模。专业合作社应该有政策支持,目前在农产品收购的税务政策上应该学习山西省的经验,要把收购抵扣票和生产经营汻可证制度建立起来。并以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体参与,增加税收,避免外流。

    突破“龙头”引导思维,走有政策扶持的多条发展之路

    政协委员冯一凡称,实践证明,以制药企业为“龙头”,建立生产基地,适合单一大品种使用的制药企业(比如丹参 、板蓝等),受中药材生产的特性影响,单一品种无法轮作,生产农户调节不便的缺点突出,所以,按中药材生产的规律办事,改变龙头思维,突破我们认识上结点,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规模之路。在政策的扶持上,陕南山区的土地资源少,应该“走林药结合、退耕还林结合”之路,关中应该走高效农业之路,陕北与渭北黄土高原应该走“治荒结合、果药结合、退耕还林结合、避灾结合”之路。以农业为主体,有政策与资金扶持,以重建我省中药材生产大省的目标。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