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虻虫有毒 古今是怎样进行炮制“祛”毒并应用于临床

2017-07-12 18:07:39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虻虫为较少常用的中药,为虻科昆虫复带虻Tabanusbivittatus Matsumura的雌性全虫。由于虻虫气味腥臭,有小毒,因此历代医学家都将虻虫进行炮制,从而达到去毒和矫正气味的目的,以便安全有效的服用于临床。那么历代医学家是如何将虻虫进行炮制祛毒呢?炮制后又怎样应用于临床使用呢?

虻虫有毒 古今是怎样进行炮制“祛”毒并应用于临床

  一、古代炮制方法

  汉代有熬去足、翅(《玉函》)法。唐代有去足、翅熬(《千金翼》)的记载。宋代有炒令微黄,去头、翅、足(《圣惠方》),炒黑(《博济》),米炒制(《总病论》)等方法。元、明时代有麸制(《宝鉴》),去足、翅焙用(《通玄》)等焙炮制方法。

  二、现代炮制方法

  1、虻虫: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泥屑,去掉足翅。

  2、焙虻虫:取净虻虫,置热锅内,用文火焙至黄褐色或棕黑色、质地酥脆时取出,放凉。

  3、米炒虻虫:取净虻虫与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米呈深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米,摊凉。虻虫每100kg用米20kg。

  三、炮制成品性状

  1、虻虫:略呈椭圆形;头部呈黑棕色而有光泽,有凸出的两眼及长形的吸吻;背部黑棕色、有光泽;腹部黄褐色,有横纹节;质脆,易破碎;有臭气,味苦咸。

  2、焙虻虫:焙后呈黄褐色或棕黑色,无足翅,微有腥臭气味。

  3、米炒虻虫:米炒虻虫呈深黄色,微有腥臭气味。

  四、炮制作用

  虻虫味苦,性凉;有毒。归肝经。具有逐瘀破积,通经的功能。

  1、生虻虫:有小毒,腥臭味较强,破血力猛,并有致泻的副作用,不宜生用。

  2、米炒或焙虻虫:米炒或焙后降低毒性和腥臭气味,便于粉碎和服用,用于血滞经闭,癥瘕积聚以及跌打损伤等症。

  五、炮制后怎样用于临床

  1、血滞经闭常与水蛭、大黄(蒸)、桃仁等同用,具有破血通瘀的作用,用于腹中瘀血通瘀的作用,用于腹中瘀血结块,内有干血,经闭,如大黄廑虫丸(《金匮》)。配伍熟地黄、水蛭、桃仁可治月经不调,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如地黄通经丸(《妇人》)。

  2、瘀滞疼痛常与水蛭、乳香、没药等同用,能增强活血散瘀的作用。用于疟母瘕结不散,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如化癥回生丹(《条辨》)。

 

标签:
虻虫虻虫炮制中药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