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点评 > 正文

稀缺的价值 ——白芨稀缺启示录

2010-06-25 12:00:00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石油是稀缺的,原油价格大幅上扬,令全世界震动,争夺石油资源引发的战争愈演愈烈。煤是稀缺的,大小矿主成了千万亿万富翁。土地是稀缺的,谋者囤积土地暴富。资源稀缺,是当今世界一个热点话题,一个必须面对的焦点,也是商界致富的天机。可是,中药材界对此缺少高层建瓴的深刻认识,缺少从实际出发的理论研究。其实一部市场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稀缺,市场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应付稀缺,如何选择,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在人的欲望无限和资源稀缺的矛盾博奕中求得均衡发展。

九年前我发表过《中药材的资源是有限的》文章,提出了稀缺论,并点到一系列野生中药材,说资源稀缺,物以稀为贵,其价格大势必涨。今天,我想以白芨为例,深入谈谈中药材野生品种稀缺的价值。

一、本性稀缺

老虎是珍稀的,老鼠难能稀缺;丹顶鹤是珍稀的,苍蝇难能稀缺;虫草是珍贵的,蛇床子难有稀缺。为什么?这由物种的本性决定的,天性。

白芨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华夏民族延用了2000多年。它属于兰科多年生草本。兰科植物大多珍稀,其兰花多清雅之风。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书画家,吟诗泼墨,颂扬清风傲骨的精神。兰花,白芨的同族兄弟,在花卉产业中是高档精品。兰科中的药用植物,常用药是白芨、石斛和天麻,是稀缺的同宗三君子。野生的天麻和石斛资源罕见了,天麻家种被中科院徐锦堂教授破解,有性繁殖推广令天麻不再稀缺,但野生天麻的价格依然高悬在三百元之上。石斛家种处于试种阶段,野生金钗石斛高价难求。白芨,野生资源正在走向灭绝,家种还没起步。白芨为什么是稀缺的?这是由白芨植物特性决定的。珍稀植物就是珍稀植物。兰科植物白芨就是珍贵的。

1、生存环境要求独特

白芨大多野生于山野川谷的向阳山坡、疏林中、草丛中,喜欢阴凉的湿度较大的环境,土壤肥沃疏松而又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所以,要求生存环境独特的白芨的资源是有限的,目前,产地仅剩下云、贵、川、湘。家种白芨必须搭棚创造相似于自然的阴凉,像人参黄连一样。

2、无性繁殖的独特

白芨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紫花白芨高30厘米左右,四川峨眉白花大白芨高33厘米以上。白芨叶3-6片,长披针形,中部稍宽,先端尖。白芨3月茁发,花期4-5月,果期8-10月。12月倒苗。白芨虽然结果,但是,却不能依靠种子繁衍。成熟的白芨种子呈橄榄型,黄色粉沫状,非常细小,种皮为单层细胞组成,侧壁加厚,细胞器及原生质均已消失,是一层半透明的死细胞,胚椭圆型,未分化,为原胚阶段,胚柄退化,无胚乳。在自然状态下,极少萌发成苗。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共生真菌,而目前对白芨根上和它伴生的真菌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这是白芨家种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这种生长环节的奥秘性超越了生产者的认识水平,所以,这样的迷局要请高手,天麻有性繁殖是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攻破的,群众自发为他塑像,纪念他为天麻种植带来的造福一方的丰功伟业。由此可知目前白芨家种只能由块茎为种苗,但是,只有当年生具有老杆和嫩芽的块茎才能发展成新植株。可见,白芨发展家种,要面临子种秧苗稀缺的困境。再说,这种传统的分株繁殖方式,不可避免地产量低,抗病害能力差,一代一代退化。说到底由于种苗紧缺,大规模产业化种植遥不可及。

3、种群分布的独特

白芨在大自然界是呈现零星分布状态,至今没有发现像北方苍术那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连片的,这是它的天性,所以,发展家种,种植密度小、亩产量低、成本高,又是一种困境。

4、生长周期的独特

白芨生长周期长,两年可以长2-3个茎块,第三年增长4-6个,第四年在增长8-12个。所以即使家种成功,从种到收要历时四年。在自然界,超过四年的白芨地下茎块,不但不增长,反而会因茎块过于拥挤而退变腐烂。

5、产新期短而独特

白芨草本于12月至第二年3月是倒苗期,4-7月植株过矮小根茎水份过大而轻泡难觅,又不值得采挖,一般11-12月产新,抢青提前到7月。所以,白芨产新期仅两个月左右。

6、加工过程独特

白芨采挖后加工复杂,因为白芨胶性采挖后抖去泥土须在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再放到沸水锅中煮6-10分钟,不断搅动,直到无白心取出,烘干。而自然晒干须月余。在晒干或烘干过程中,要反复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粗皮和须根,使成光滑洁白的半透明体。

所以,我们研究中药材的稀缺,首要的要研究它的生物特性。蛇床子为什么不是稀缺的?你看它从广西直到河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产新广西4月直到河北9月能够拖延半年之久。一旦紧缺,从种到收仅半年时间。这样的野草结籽品种,难能创造稀缺的奇迹。

综上所述,白芨的稀缺是天生的,在实验实中,白芨的有性繁殖尚未破解,而在大田产业化种植还没有起步,因为白芨要求独特的生长环境,种群不宜密植、生长周期长达四年之久等困境。

二、产地变迁史佐证稀缺

回顾白芨野生资源的稀缺历史,认识才能够深化。跳出来,站在纵向发展史的高度,放眼祖国神州大地,白芨资源灭绝进程历历在目,从北往南一个个产地的资源灭绝了,一个个产地也就消失了。白芨资源在中药材教科书上,大都白纸黑字赫然写着:分布广泛。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都有分布,10个以上的省市都有分布,当然可以称之为资源丰富了。可是,真实状况如何?建国60年以来,我们仅在80年代中期进行过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如今又过去20多年了。白芨的家底我们其实不清楚。我个人无力进行资源普查,只能提供具体情况,供研究:

陕西省60-80年代产量30-40吨,最高年产量56吨,而后开始下滑,98年产10吨,99年5吨,2000年不足2吨,如今陕西省已经无资源可采挖。陕西应该从白芨产地中抹去了。同样,河南西部伏牛山区90年以前,也曾收购过白芨年产10-20吨,如今难觅白芨的踪迹。再说,广西天等、大新两县,在70-80年代,每年3-4元的收购价格,可以收购35吨左右,97年13元只收到10吨货,2003年收购不足1吨。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同上述三省一样都是最先开发的老产区,今年已无大货可供。开发较晚的云贵川三省,如云南丽江鸡足山和贵州独龙,曾在2000年-2003年年产百吨,如今,也无大货。2003年以来白芨主产区移至四川人迹罕至的阿坝州西昌县,开挖两年资源又被扫空。到2006年产新新货廖廖。

白芨产区呈现从北向南灭绝的大势,从空间上清晰地呈现出问题的严重性

三、质量越来越次可鉴稀缺

80年代采挖的白芨个头大如大衣扣,饱满,白色,半透明,坚实。90年代,能够筛选出10%质量好的,都用于出口了。如今,个小如按扣,干瘪,空泡,甚至母子也掺进来,不去皮,色棕黑,大货基本如此。能买到这般货算幸运。掺假十分严重,白芨饮片掺假是公开的秘密。假货从最初的水白芨,发展到小黄精、土黄精、冰球子、大白芨、甜黄精、扁白芨等10多种。假货的价格从10多元也涨到40多元。这种现象折射出白芨的稀缺,同时假货坑害患者的结果也令人心痛如割!

四、价格走高可证明稀缺

白芨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市价一直大势趋升。大体经历了四个

发展阶段:

1、缓升年年。1985年1.10-1.20元,86-87年2-3元,88年3-4元,89年-91年4-5元,92-93年5-6元,94年6-8元,95年8-9元,96年10-11元,1997-2001年12元。这16年白芨市价上涨了11倍,但是剔除通涨因素,还是缓升。

2、大幅震荡。2001年白芨市价12-15元,2002-2003年16-18元,2004年上半年突然暴涨到50元,2005-2006年回落35元左右。

3、月月暴涨。白芨市价,进入2007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4月涨到40元,5月涨到50元,6月涨到60元,7月涨到70元,因为全国各大药市,云贵川产地,大货走空。

4、百元天价。2010年白芨出现百元天价。资源枯竭,库存见底。

市场是公正的,价格也是公正的。野生中药材是否资源稀缺看价格就行了,五六元钱就能够收购到的你说它资源枯竭?三四块钱能够从边贸进口的你说国外资源稀缺?十万元的虫草,二仟元的海马,仟元的川贝,百元的重楼,才是稀缺的。看价格,价格是衡量稀缺的尺度,物以稀为贵,贵则稀。白芨是稀缺的,进入二十一世纪,白芨以暴涨给我们亮起红灯:稀缺!

五、人为造就稀缺

白芨本性是珍稀植物,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中,千百年来安然繁衍。我们的祖先千百年留下的珍宝被后人人为造就走向稀缺,直至灭绝。

1、白芨需求量增长。

白芨本是小品种,在50-80年代,全国入药需求不超过200吨。因为,80年代全国中药普查,白芨的资源状况和商品产供销存情况,没有统计。不过是可以忽略的小品种。朱圣和先生的《中药材商品学》也没有收录。但是,今非昔比,我调查白芨需求比20年前增长了5倍,需求达到仟吨。

2、广泛的用途。

白芨在广西少数民族用兰靛染布时用白芨作粘合剂,高级卷烟以白芨作烟条的粘合剂,装裱中国字画粘合剂,中药材野山参断须的修复剂,西医胃镜检查时的保护剂,美容面膜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芨在三年困难时期曾经作浆糊,普遍使用。提到这件事今天的人们会觉得荒唐:怎么拿百元公斤这么贵的好东西糟蹋呢?其实,今天稀缺的白芨原本山花烂漫处处开,中药材白芨干品当年每公斤1元多,而当时粮食奇缺,人们怎么能够为了保护中药资源宁肯挨饿呢?但是,如果再过10年或更久远那时的人们会不会觉得我们今天对待稀缺中药材资源,比如白芨,有点滑稽和愚蠢呢?

3、灭绝式的采挖。

白芨采挖时,大小不留,价格越高,挖得越干净。因为白芨是以块茎作为繁衍的,这种采挖方式是造成白芨野生种群挖一片灭绝一片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困境目前还无法解决。既然是野生,不挖白不挖,不抢白不抢,采净挖绝,留下一棵半棵块茎为秧苗,可能是别人的,当然产权不清,公共绿地的悲哀就在这里重演了。另一个白芨绝灭的重要原因是抢青,本应在11-12月采收,其个大饱满,质量高,鲜货折干,3.5斤出1斤,可是,由于市价高悬,近年总是提前到7月采挖,结果不成熟的块茎瘦瘪,鲜货折干,7-8斤出1斤,这样年年因抢青减产减收。人为造成资源减半。

4、白芨生长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

人多,越来越多,荒地草丛越来越少,人进白芨退特别是近年云贵川山区发展林果经济,大量开垦荒坡,种果茶药多种经营,白芨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生存空间。无家可归,无立锥之地的白芨越来越稀缺。

5、无可替代的疗效。

白芨的稀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白芨神奇的疗效。白芨。别名白根,白鸡娃、山天鸡、羊角七、连及草等。学名白芨,是因其白芨用药部位块茎性状多为不规则扁圆形2-3个爪状分枝连及而生。其性微寒,味苦、甘涩,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机功能。用于结核血,支气管扩张咳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还可以用于外伤出血等症状。还有一个关于白芨治好大将军肺部剑伤为此皇帝赐名的传说,说明白芨疗效被广泛认可。鸣呼!白芨神奇的疗效成就了白芨的神奇,又注定了白芨灭绝。

总之,神奇的疗效,广泛的用途,突飞猛进的需求,灭绝采挖,人为恶化的环境,就是我们把白芨送上了不归路。

六、稀缺的未来价格

今后白芨市场价格走势如何,很多朋友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资源稀缺,供不应求,早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大势必涨。但是,朋友一再追问涨价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一再重申我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对于未来的发展变化,只能作出趋势预测。

市价暴涨的确定因素:野生资源奇缺,家种还没有真正起步。我说的真正起步是指由国家投入专项科研资金,由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主持,研究白芨野变家,然后大面积推广,从实验田走向商品大批量生产,这个过程最少需要8-10年。

即使白芨家种获得成功,野生白芨依然是奇珍异宝,就目前中药材生产现状评价,家种中药材,施化肥,打农药,甚至施壮根灵,此白芨还是彼白芨吗?这时,家种和野生,将拉开质量差价,如人参,天价地价在一个品种上同时呈现。 

康美中药网专访李诚→

上篇:《李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http://www.kmzyw.com.cn/pages/channel_594/1130821/594.1377046684000.5773.shtml

下篇:《李诚:药市浮沉,“诚”品风云》

http://www.kmzyw.com.cn/pages/channel_594/1130923/594.1379904273000.3211.shtml

本文由康美中药网根据互联网资料整合而成,转载请注明来源“康美中药网”并附加超链接“www.kmzyw.com.cn”。若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755-33915950。

标签:
白芨白芨行情李诚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