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地快讯 > 正文

云南丽江家种秦艽消息

2012-05-22 03:03:21    来源:康美中药网

产地快讯 丽江产地秦艽,现在已加工为干品,今日产地货源走动较为缓慢,小批量走动尚可,产地农户手中货源较少,价格稳中有升,由于质量不一,价格在40-45元之间,现在产地家种规模有限。和野生秦艽相比,价格差距较大,有商家看好。

参考资料

是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的常用药材,又是金毛狗脊丸、祛风舒筋丸、关节炎丸、腰椎痹痛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特别是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秦艽新疗效,新用途将会不断的被发现。

适应性较强,适宜种植的土地资源较多,尤其是近些年来,人工种植已取得了成功,种植技术将会日益完善和成熟,这对推广扩大种植奠定了基础。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明显减少,秦艽为多年生药材,生长期一般要7一8年,人工栽培发展缓慢。因此,应加强野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切实做到轮封轮采,抚育更新,合理开发;加快野生变家种的步伐,有计划地扩大种植,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增加后备资源;加强科研工作,在重点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新用途的研究,以适应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秦艽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从40年来,产销虽有起落,但均呈增长趋势,属于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品种。60年代收购和销售比50年代均有回落。这期间,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口粮不足,影响了副业生产,秦艽收购也明显下降。1960年收购50多万公斤,比1957年下降51.4%;销售35万多公斤,比1957年下降60.7%。6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农村整个经济形势又出现了好势头,粮食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着副业生产的全面展开,中药材购销形势也很好。1965年秦艽收购和销售分别比1960年增长64%和42.8%。70年代初期,组织和发动群众采挖的工作未能跟上,收购又有下降,但销售略有增长。1970年收购比1965年下降37.8%;销售比1965年增长64.7%,因有库存补充,市场供应未受影响,基本可以满足供应。70年代后期,收购和销售均呈增长趋势,但收购增长幅度大。这期间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落实,摆正了粮药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中药材生产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1978年全国秦艽收购135万多公斤,销售96万多公斤,购销均创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初,收购和销售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历史较好水平。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山区秦艽 资源减少,大部分资源又分布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山区或半山区,采挖困难。1983年收购95万多公斤,比1978年下降29.8%;销售82万多公斤,比1978年下降14.7%。20世纪70年代前,是产需基本平衡的品种,80年代后,市场开放,秦艽的用途不断拓展,用量猛增,价格逐年攀升,是什么原因造成价格变化如此之大?

笔者认为主要是下几个因素:

一是自然因素:北方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加之病虫害十分严重,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成效甚微;另一方面,由于野生自身完善很慢,而且对病虫害抵抗性很差,因此,便造成了野生资源的急剧减产,这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政策因素: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运”政策,使得采挖工作更加困难,价格上涨再所难免。

三是人为因素:长期大量无序采挖,近山区的资源匮乏,生态遭到破坏,而部分野生秦艽又分布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山区,采挖工作异常困难,尤其严重的是,在高价的刺激下,药农掠夺式的采挖,更使有限的资源濒临灭绝。由于人们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有病必求医,且秦艽是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的常用药材,关节炎丸、腰椎麻痹痛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生产逐年扩大,用量猛增,故导致其价格上涨。再从野生蕴藏量来分析,据 《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80年代初,野生秦艽蕴藏量约为3500万公斤左右,年需求量约为120—130万公斤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日益完善,需求量显著增长。粗略计算,130万公斤的销售量按15%的速度递增,在将来市场前景如何,不难想象!

由此可见,单靠野生远远不够,此时如若不加快种植步伐,那么供需矛盾将近一步激化。家种秦艽 ,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以上资料 仅供参考

标签:
秦艽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文榜单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