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贵州省铜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2018-10-25 15:33:30    来源:铜仁日报

近些年,我市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六大”产业之一,加快推进以道地药材为主的产业发展步伐,该产业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和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力抓手。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产业总面积达92.3万亩(其中2018年新增14.33万亩),300亩以上示范基地163个。成功引进广东康美药业、安徽亳州广印堂、贵州远昌药业、贵州乔义昌药业等一批省内外知名药企入驻我市,开展中药材育苗、基地建设、饮片加工等方面合作。全市已有中药材企业74家、专业合作社248家、大户120户。中药材产业已覆盖全市10个区县63个乡镇145个行政村,涉及农户4.02万户14.1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39万户4.2万人),中药材种植农户人均增收3800元。

党委、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支撑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全市大健康产业的重点,制定并出台了《铜仁市2018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铜仁市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铜仁市中药材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中药材发展的年度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在市县两级中药材专班领导的统筹协调下,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齐心合力,形成了市、县、乡党委、政府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规划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紧紧依托我市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规划布局了“梵净山特色中药材规划区、佛顶山特色中药规划区、锦江河流域苗药种植区、乌江河流域特色药材区”,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思路,形成了以天麻、黄精、丹参、杜仲、百合、缬草、黄柏、花椒等为主要品种的集中连片种植产业带,已形成了一批中药材种植面积超万亩的乡镇,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走上了产业集中发展、区域集聚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多方联合推动。深入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等方式,保障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壮大。同时,大力实行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立体发展、景园结合等方式以及立体高效的“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等模式,实现1+1>2的良好效果。

加强资金整合,抓好项目示范带动。通过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整合各类资金,加大中药材产业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基地的配套建设。今年,将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4.19亿元,建设以天麻、白合、黄精、丹参、花椒、铁皮石斛、缬草、黄柏、杜仲等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直接覆盖2.1万贫困农户。

延长产业链条,壮大新型市场主体。今年初,我市天麻已列入国家卫计委的药食同源品种,这将极大提升天麻下游产品的开发空间。同时,大力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建设示范基地、育苗基地,不断做大产业总量、拓展市场空间。重点做好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市场主体培育建设工作,搭建中药材产品购销、交流合作平台,助推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大发展。

注重科研建设,提升本土产品质量。加大对“黔东民族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心”和“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促进铜仁市中药材良种繁育、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产业开发利用,加强中药材种植良种繁育研究与中药新产品开发,增加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将药农培养成为“中药材种植专家”、产业工人、中药材产业经营个体户、药商老板,推动中药材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发展。(吴强华)

标签:
乡村振兴贵州铜仁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