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2018-05-08 17:00:10    来源:澎湃新闻

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

穿越北纬31°的这些城镇与村庄,2008年5月12日,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关注与哀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2018年3月下旬起,澎湃新闻沿着北纬31°那些触动心弦的地名行走,寻访一个个家庭的故事。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度尽劫波再回望,为不负逝者,更为不负生者。

在海拔2500米高的山上久居,年轻时当过村团支部书记的何清林自嘲,5年来与世隔绝,连说话能力都退步了。

要见到何清林,得先搭车辗转至汶川县龙溪乡跨坡村,再从跨坡村徒步登山,沿靠脚踩出来的陡峭小路攀登,直至山顶的直台村。这段山路,体力好的普通人要走3-4个小时。

山上独居,物资匮乏,米、油、盐等生活用品都得靠人背上山,“一次背几十斤,要走2个多小时,我们习惯了,但腿还是会疼”。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为了种植天麻,何清林一家返回海拔2500米的老家,山上生活条件艰苦,米、油、盐等都得下山背上来。本文图片均来自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图

龙溪乡直台村原是一个世代居住在山上的羌族村落,十年前的汶川地震让该村道路尽毁、房屋坍塌,更为致命的是,地震导致水位下降,山上无水可饮。后在政府的引导下,直台村整村移民,2009年9月该村85户430余人移民至两百多公里外的邛崃市南宝山。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直台村是羌族村落,房屋均为石木结构,地震损坏了大量房屋。

和多数村民一样,何清林很快发现,邛崃直台村虽条件好,但缺乏产业,只能外出打工。考虑到打工工资低、多个子女上学经济压力大、野生天麻价格逐年上涨等因素,2012年,何清林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回汶川直台村种植天麻。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何清林的天麻种植基地位于直台村后山的背面,海拔约2700米。

从山上挖野生天麻移栽繁殖,要时刻警惕野猪、老鼠等偷食,还得担心天麻过冬时被冻坏......何清林的“返乡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在山上劳作五年,才培育繁殖约8亩天麻,一年收入仅1-2万元,这和他设定的“繁殖25亩、年入10万”目标相距甚远。

回顾过去五年,乐观、爱笑的何清林也会哽咽,说很多村民、亲人都不理解,劝他早点放弃回家,但他总认为不能这样憋屈地回去,必须把天麻种好。今年年初,何清林的两个儿子没有外出打工,兄弟俩决定留下来,陪父亲赌一次:一起在山上种天麻。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何清林在家门口小憩。

地震移民

汶川龙溪乡,群山环绕,远远望去,高耸的山腰上居住着一个个羌族村落,陡峭的山坡被开垦出一块块土地,像没有积水的梯田。

直台村,海拔2500米,最为邻近的居民点是山下的垮坡村。直台村村民们说不清,他们村在山上生活了多少代人,只知道早些年在山上挖出了年代久远的坟。

站在直台村眺望,四周可见开垦的土地,绝大多数土地位于陡峭的山坡上。据多位直台村村民介绍,在汶川地震之前,直台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种蔬菜卖往成都,去“成都沟”挖虫草,在附近山上挖药材。

何清林是上门女婿,妻子马水香的视力不好,属二级残废,夫妻俩育有两子两女。何清林表示,过去他家人均2亩多土地,种土豆、玉米、蔬菜等,蔬菜卖往成都;每年3-5月,他就和其他村民一起去“成都沟”挖虫草,要走整整一天的山路才到,平均每年能赚4000-5000元;平时有空也会挖药材,一年赚4000-5000元。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何清林是上门女婿,他的岳父岳母已年逾七旬,移民后一直生活在邛崃直台村。

2008年5月12日14时许,地震发生时,何清林和150多名同村村民在“成都沟”挖虫草,未受到影响。当时,直台村多数小孩在山下的学校读书,妇女、老人都外出干农活,直台村的伤亡很小。

直台村村支书陈学平说,地震中直台村共死亡2人,其中一人是82岁老奶奶,一人是2岁小孩,两人当时在家中睡觉,被坍塌房屋砸到。

尽管伤亡不大,但地震对海拔2500米的直台村产生了致命的影响。陈学平表示,地震后,通往直台村的盘山路毁了,房屋都坍塌了,而且地震导致水位下降,山上没了水。

何清林说,当时,村民们在后山自行搭帐篷居住,后在政府帮助下,统一下山住帐篷,再后来,村民们一度回村,少数村民还把自家的房子加固了。

直台村已不适合居住,整村移民被提上了日程。

陈学平直言,最初提移民时,不少村民有顾虑,一些老人甚至反对,后通过政府引导、实地考察、政策倾斜等多管齐下,村民们才一致同意整村移民至200多公里外的邛崃市南宝山。

2009年9月,直台村全村85户430多人搬入南宝山新居。和直台村同时移民的,还有垮坡村一个村民小组,以及来自青川受灾群众,共计1202人、285户。

公开报道显示,按照“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充分尊重羌族群众风俗习惯,南宝山规划建设了A区(金花村)、C区(木梯村)、D区(直台村)三个区安置点,共建设永久性住房4.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其中,A区40栋185套住房,C区9栋35套住房,D区24栋117套住房。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何清林家是6人户,移民邛崃后分到2栋3人户,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

移民后,村民们住上了由政府统一修建的房子,所有村民享受低保待遇,人均分了约2.5亩土地。

陈学平说,直台村是整村移民,一位过来考察的汶川县领导建议,移民后也叫直台村,最终该建议被采纳,直台村的名称得以保留。

回乡种天麻

移民后,一些村民出现了“水土不服”,邛崃南宝山比汶川龙溪潮湿,雨天多,很多老人出现了风湿等。南宝山原是劳改农场,过去一直种茶,村民们所分到的土地是茶地,用茶地去种他们所熟悉的土豆、蔬菜等,收成欠佳。

过去在汶川直台村,村民靠种蔬菜、挖虫草、药材等为生,自给自足,外出打工者很少。移民至南宝山后,村民很多外出打工。

47岁的陈学平表示,他们这辈人过去一直生活在山上,读书少,外出打工也吃亏,很多工作都做不了。移民后的三年里,何清林到处打散工,每天的工资仅60-80元,他有三个孩子在读书,入不敷出,便想:要是没了低保,日子怎么过?

过去,何清林尝试过移栽野生天麻,他留意到野生天麻价格逐年攀升,从过去的每斤20-30元,地震后涨至每斤60-70元,便萌生了回老家种天麻的想法。

2012年,不顾其他人反对,何清林和妻子毅然回汶川直台村,住进了他们原来的房子。他们的房子是羌族建筑风格的石木房,这是地震前一年建的,老家具一应俱全。房子经过加固后,何清林居住至今。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地震前一年,何清林家修了房子。现在,他们继续住在过去的房子里。

地震后的直台村,房屋坍塌,土地荒芜,除了垮坡村上山来放羊的村民,鲜有人光顾。山上没电,何清林买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了省电,屋内只用20瓦的电灯;山上缺水,何清林接水管,把水从山上引下来,但每天仍得步行数百米山路提水回家。

除了下山到垮坡村,背回米、油、盐等生活物资上山,何清林几乎不下山,就连春节也在山上过,一年最多回一次邛崃。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熬这种清苦、与世隔绝的日子,何清林只为种好天麻。

在山上,何清林一家吃两顿,因体力消耗大,他们会吃点腊肉。因记者来访,这一晚他们特意加了餐。

天麻是一种药用植物,外观上和土豆相似,对高血压、头晕等症状有疗效。何清林说,当地产的天麻对海拔有要求,只能在山上种,村民们搬迁了,山上荒地多,为防止野猪进犯,他围了面积约25亩的山地作为种植基地。

种植基地位于直台村的后山上,那里海拔约2700米。从何清林家到种植基地,得走约半小时的山路。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何清林在移栽天麻。

没有钱买天麻的种子,何清林只得去山上挖野生天麻,然后移栽至自己的种植基地里。据何清林介绍,一颗天麻从出生到成为“商品麻”需3年,而在此期间,该天麻又能产出几十颗、上百颗的小天麻。

靠这种繁殖模式,何清林期望“种满25亩、年入10万”,然而5年来却屡遭挫折。

最初,何清林在网上购买天麻种子种植,发现不适合当地种植,一次性亏了七八万元。

“第一年种植天麻很顺利,第二年就出现了野猪、老鼠,不然早种满25亩了。”何清林表示,直台村移民后,当地的野猪、老鼠变多,它们喜欢偷吃天麻,导致他损失惨重,“买了几千元的老鼠药,都灭不了老鼠”。

4月9日,在山上移栽野生天麻中,何清林发现很多快成熟的天麻被冻坏了,他懊悔不已,自责“这些都是去年漏挖的”。何清林表示,天麻怕冻,如果冬天下雪覆盖就还好,否则很多会被冻坏。

当天下午,何清林又发现野猪闯入了种植基地,吃掉了不少天麻。“一下子损失了两三千元”,这让他的心情一下子掉入了谷底。当晚,他让两个儿子从家中去种植基地,趁着夜色放鞭炮赶野猪。

两儿留下加入

去年,何清林种出了100多斤“商品麻”,赚了2万元,另挖了几千元的药材,但这点收入离他的目标相距甚远。春节后,何清林的两个儿子没有外出打工,而是留下来和父亲一起种天麻。

何清林有两儿两女,其中,大女儿读书少,已结婚生子;两个儿子读过高中,未婚;小女儿大专毕业,在绵阳工作。4月8日,何清林的爱人马小娟跟小女儿去了绵阳,打算出去散散心。

“孩子成绩都名列前茅,钱都花到读书上了。”仅初中毕业的何清林对两个儿子曾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走出大山,但可惜两个儿子都“倒”在高考前夕。

大儿子随母姓,叫马健,今年29岁。地震那年,马健就读位于映秀镇的漩口中学,通过砸开教室的玻璃逃生。地震后,马健曾去山西读书,成绩有所下滑,后回来就读邛崃二中,因家庭经济困难,马健选择休学。

小儿子何小健,今年25岁,地震后曾去广东江门读书,回来后就读邛崃一中。何小健说,他的成绩一直是班上前几名,但自己不会电脑、不会玩游戏被同学嘲笑,于是开始打游戏,“接触到游戏,没什么上进心了,成绩下降很快”。

虽成绩下滑,但何小健的成绩在班上还是数一数二,本想着考个二本没啥问题的。高考前一晚,他还和同学去喝酒,喝得第二天都晕乎乎的。高考成绩揭榜后,班上有20多个同学考上二本,何小健只考了400多分,数学成绩比他预想的少了60分,他一气之下外出打工。

原本对外面的打工生活充满美好想象,但一到流水线,何小健就“后悔死了”,“那段时间脾气很暴躁”。

马健曾和父亲种过一段时间的天麻,也去过深圳、成都等地打工。他感叹说,在外打工五六年,都是临时工,每月赚两三千元,自己还要花,没存下什么钱。在杭州电子厂流水线做工的何小健,也厌倦了打工生活,觉得打工“无聊得很”,“一天12小时,一月30天”,赚点钱都吃了用了。

上个春节,兄弟俩一拍即合,主动跟父亲何清林说了想法,何清林当场同意他们留下。

马健说,他看过很多天麻的书籍及相关知识,由于药用价值高,价格上涨快,市场前景很好,“现在天麻一斤可卖到140元-150元,如果是干的,一斤能卖400-500元”。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晒干的天麻一斤能卖到400元-500元。

两个儿子的加入,让何清林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他在心底盘算:尽快扩大天麻种植面积,早日达到25亩;3人一年挖药材能有2万元收入;尝试种植药材,增加收入来源。何清林畅想的成功是,每人每年赚10万元。

在心底,马健、何小健都憋着一口气。

种天麻很辛苦,得每天爬山,全身趴在土里挖。山上的生活也很苦,没电视,没网络,除了上山来的放牧人,几乎与世隔绝。何清林笑称,他每天唯一的娱乐就是用手机看新闻。

四川汶川移民返乡种天麻,“屡败屡战”冀年入十万

山上没有电视,何清林笑称,唯一娱乐是用手机看新闻。

“也羡慕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在山上会孤独、寂寞,但都决定了,再怎么也要坚持下去。”马健说。

何小健改掉以前爱玩的性子,他的手机长时间关机,几乎不和过去同学、朋友联系,他说“等以后好点,再玩不迟”。

让何清林忧心的,还有两个儿子的婚姻问题。

何清林表示,当地彩礼重,结婚开支大,这让他们夫妻很恼火,只能等经济条件好些后,去安排两个儿子的婚姻大事。不过,何清林也担心,假如两个儿子一直住在山上,不和外界接触,更难找对象。何清林想出了一个尚未执行的折中方案:一年里,两个儿子轮流外出打工半年。

乡村旅游

除了种植药材,马健还打算种点玉米,免得土地都荒了。由于整村移民,直台村的土地均荒废,除了少数土地被隔壁村村民使用,大片土地杂草丛生,成为“牧场”。

“如果不是移民,山上的土地肯定都种上了果树。”马健感叹说。

近年,汶川直台村附近村落的土地都种上了果树,经济效益好。据多位当地村民介绍,种果树赚得最多的家庭,一年能赚20多万元。

女儿、女婿回乡种天麻,放心不下,何清林年过七旬的岳父马明义曾回过汶川直台村,当时在山上住了两个月。何清林表示,看到他们的情况后,岳父交待他们要好好干。

这是马明义移民后唯一一次回老家。据直台村多位村民介绍,多数村民移民后,都未再回过老家。

长期住在山上,何清林仍乐观、爱笑,但说到这一路的艰辛,他也会哽咽,眼眶发红,说很多村民、亲人都不理解,劝他早点下山放弃,但他总认为不能这样憋屈地回去,“自己已经选好、看准的,必须要做”。

“爱人没有能力赚钱,如果家庭好,谁来这里遭这罪。要做长远打算,不能单纯依赖低保生活。”何清林说,移民邛崃南宝山后,他也喜欢那里,返回老家种天麻,只是为了生计,以后年纪大了,还是会回邛崃。

200公里之外的邛崃直台村,尚未进入暑假旅游旺季,由于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内多是散步、聊天的老人,显得异常宁静。

事实上,近年来,邛崃直台村迈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另外两个移民村,即金花村和木梯村,由于靠近国道,交通方便,游客较多,乡村旅游业已颇具规模。

来移民村的游客,主要是来自成都,前来体会羌族文化和避暑,客流集中在暑假期间。直台村村支书陈学平家也开起了农家乐,一年做3-4个月的生意,能赚1-2万元。

陈学平表示,目前所有村民仍享受低保,每人每月300多元,村里的土地已流转出去,每亩一年租金400元,用来种植蓝莓,蓝莓搞采摘节,有利于发展旅游,同时该村新修寨门、旅游栈道等,房屋外观也装饰了羌族元素,村内的基础设施也在升级改造中,这些都是为乡村旅游打基础。

据陈学平介绍,2016年,直台村只有3家农家乐,去年发展至8家,今年有望突破20家。

在走访中,绝大多数直台村村民表示,已经习惯了在当地生活,不再想着搬回去。

71岁李水清当了30多年村干部,去年,他家也开了一家农家乐。为了装修,他借了十几万元。李水清表示,移民后,整体比过去好,村民唯一忧虑的是没有稳定经济来源,一旦取消低保,60-70%村民会生活困难。

在李水清看来,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是对的,但游客太少,很多村民没有经济能力装修,进村道路太窄等都是制约因素。

对此,陈学平表示,没有停车场、村道太窄和缺水是影响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块短板,目前正在想法逐一突破、解决。

标签:
天麻种植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