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探秘缅甸唐人街唯一一家中药材店的百年沉浮

2018-04-16 10:10:32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4月14日电 据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报道,在缅甸唐人街,中文招牌并非随处可见,而走在缅甸唐人街第21条街上,印有红字“缅中药材行”的白色招牌却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走进这唐人街唯一一家中药材店,探秘背后的百年沉浮。

原文摘编如下:

每天早上八点,陈铁曾会准时从家中出发,在儿子的护送下,步行十分钟走到位于缅甸唐人街的缅中药材行,这十分钟的路90岁高龄的陈铁曾几乎走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到今天他依旧是这家药材行的掌柜。

第一次见到陈老先生时,他坐在药材行的办公室隔间里,头发和眉毛已经花白,身穿一件红色格子衬衫,一条浅绿色格子裤,安静地坐在木凳上,时不时起身在店里踱步,也不特意做些什么,只是看看店里的情况。

陈铁曾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缅甸,是缅中药材行的第二代传人。初见老先生,一定不会想到他已经有90岁高龄。老先生18岁起开始学习少林拳,直到现在,依旧坚持每天练习拳法,“在吃早餐前,我会先打一套拳,这是我从年轻时候养成的习惯。”打拳让他练就了健康的体魄。老先生还时常写诗,佳节、国家盛事是他最钟爱的主题,中秋节时,老先生写下“浪漫中秋宇宙华,龙人月姐品香茶。银河舜地蓬莱景,姹紫嫣红不谢花。”2016年,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夺冠时,他写下“世爱女排媲明月,精神闪烁体坛昂。”就是这样一位浪漫、诗意的老先生,90岁还依旧管理着药材行。

缅中药材行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缅中药材行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药材行

缅中药材行位于缅甸唐人街,也是唐人街唯一一家中药材店,走在唐人街第21条街上,沿着右边的人行道经过几家卖杂货的铺子,印有红字“缅中药材行”的白色招牌便会映入眼帘。在缅甸唐人街,中文招牌并非随处可见,相比美国的唐人街,这里的商铺招牌缅味儿十足,大多以缅文命名。红色或黄色的招牌遍布整个唐人街,金店、杂货铺和小餐馆占据了唐人街的大部分街道,缅中药材行的白色招牌在周围红色、黄色招牌中显得格外简洁和肃穆。两个木质的玻璃柜放置在门口,“万事如意步步高,花开富贵年年好”的大红色对联对称地贴在玻璃柜上,写着福字的中国结挂在654号门牌下,到了,这里就是缅中药材行。

走进店内,中药材的清香扑鼻而来,这药香味和中式的装潢让人分不清是在缅甸还是在国内的某个中药店了。药材行分为上下两层,楼上的阁楼里储存药材和研磨药材,楼下则陈列药材和供店员抓药,一楼的房顶上有一个八边形的“洞口”,这是药材的专用通道,当一楼药材不足时,药材管理员就会从二楼把药材从“洞口”里运下来。高大的木质药柜依墙放置,一百多个抽屉的右上角用白纸写着药材的名称,每一个抽屉里放四味药材。手工碾药的机器尘封已久,上面堆满了旧报纸和杂物,刻度开始模糊的小铜称和磨得溜圆的捣臼随意放在柜台上,一切都散发着历史感和陈旧感。

每天上午八点到上午十点,陈铁曾到店中了解店铺前一天的经营状况,偶尔为客人亲自抓药。随着陈老先生年龄增长,阿姨、米坎和丽丽三位店员承担了为客人抓药的任务,他们是老先生的同乡,5年前到店里帮忙。米坎用塑料袋把客人预订的药物分装起来,夹上一张缅中药材店的名片递给丽丽,丽丽再用蜡烛把袋子封口,一份药材就准备好了,放进篮子里等待客人来取。

大多时候,陈老先生坐在店铺左边的木凳上,不说话,默默待在店铺里,守着这间百年历史的老店,完成公公和叔父代代相传的嘱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缅药材店在百年间沉沉浮浮,陈铁曾是亲历者、见证者。

缅中药材行掌柜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缅中药材行掌柜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老掌柜

“我从20岁开始就守着药材行,一守就是70年。”他说。缅中药材行创立于缅甸英国殖民时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由陈铁曾的公公及叔父创立,刚创立时的药材行还叫永福堂大药房。公公和叔父在家乡时开过药房,决心把中药店开到缅甸,当时适逢万精油的创始人胡文虎要把事业重心挪到新加坡,陈铁曾的公公与其有交情,胡文虎索性把药店卖给了公公,从此药房落地现在的缅甸唐人街。公公和叔父每天在店内号脉、开药方和抓药,在缅的华人、印度人和缅甸本地人常光顾永福堂大药房。

40年代时,缅甸被日本入侵,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状态,当时12岁的陈铁曾随父母回到了中国,一回就是八年。然而中国那时相继爆发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眼看中国战乱,陈铁曾一家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逢危急时,陈铁曾收到了公公和叔父的来信,信中说药材行的生意有了起色,希望陈家再次搬回缅甸。当时已经20岁的陈铁曾又一次回到了缅甸,开始到永福堂大药房帮忙。

“初到药房时,我到药房的阁楼上做药材管理员,这是药房里最基层的职位,检查药材、研磨药材、药材补给和把药材搬上房顶晒太阳都是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陈铁曾说。每天药材待在一起,使得陈铁曾对每种药材情况都了如指掌。在管理药材几年后,陈铁曾从药房二楼调到了一楼,凭着对药材的熟悉,开始辅助叔父开药方和抓药。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陈铁曾总站在药房柜台处,打开药柜,小心地拿出药材,抬起小称,陈铁曾从不怠慢每一个药方,私下常向叔父请教,早已记住了数百种药方。

好景不长,1948年缅甸独立后,政府开始实行经济国有化运动,英国、印度和华侨资本企业及部分缅甸民族私营企业都受了很大的影响,先后被缅甸政府收归国有的企业达1.5万多家,许多华侨工商业家都被迫回国或移民。直到1964年3月,缅甸政府下令将外侨所有的工商企业收归国有,永福堂大药房和唐人街其他七家药房一样,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时代的浪潮中,被淹没的无影无踪。

叔父和陈铁曾只好另谋出路,陈铁曾在药店附近摆摊卖起了饼干,卖饼干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一时间闻不到药材的味道反而不适应了,总怀念起在药房的日子。”他说。

8年后,缅甸政府放宽国有化政策,准许人民经营小型工商业,中药铺又回到了华人华侨手中。“由于前8年的经营不善,中药铺在缅甸已经逐渐衰落,从最初的八家,减少到四家,最后只剩我们一家。”陈铁曾说。在得到中国华人华侨组织的中医协会的资金支持后,永福堂大药房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正式改名为缅中药材行。也正是在这时,叔父年事已高,身体已经不能够支撑住药材行的运营管理工作,陈铁曾在叔父的推荐下继承了药材行,成为了缅中药材行的掌柜,运营药材行至今。

缅中药材行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缅中药材行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路漫漫

“这是祖传的百年药材行,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我们千万不能让它逝掉。”提起缅中药材行,老先生依旧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一边说这句话,一边摆手。 缅中药材行百年间的沉沉浮浮,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前些年生意好的时候,药材行每天能卖出40副药材,现在大家都去看西医了,我们每天只能卖出10副药材左右。”老先生说。随着西医在缅甸越来越普及,更多的人在看病时选择西医就诊,中医的生意逐渐冷清了下来。随着老先生年龄增长,在药材店中坐堂看病变得艰难,“中医医术太难学,花十年时间都不一定能够参透,现在没有人愿意跟我学了。”老先生无奈地说,由于学习中医医术需要较长时间,并且中医工资微薄,中医在缅甸变得越来越稀少。

缺少坐堂医生,缅中药材行被迫转向专卖药材,大多数客人都会先到中医馆开药,然后再到药材店购买。现在的缅中药材行卖的最多的药材是补药和跌打药,十全大补药和四物汤是药材店最畅销的药材。

缅中药材行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缅中药材行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微信公众号)

当被问及是否已经决定了下一代继承人时,老先生闪烁的眼神突然黯淡了下来,说道:“孩子不愿意继承药材行,他对药材没有了解,而且不会说中文,看不懂药方。”老先生的儿子现在已经60多岁,年轻时在唐人街做布料生意,无意继承药材行。

漫漫的坚守路上,老先生是孤独的,代代相传的中药店仍后继无人,面对无奈的境况,老先生说:“我会一直坚守下去,到我不能动的那一天为止”。(柏玉)

 

标签:
中药发展中药材经营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