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哪味中药成就了桓宣武讽谢安的典故?

2018-04-13 20:03:27    来源:明医公开课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

——《世说新语》

这是一则中药引出的典故,讲的是后来淝水之战掌控大局击败前秦九十万大军的名相谢安去拜见桓温时,有人送给桓温草药,其中有一味远志。桓温见物起意,问谢安说:“这种药又被称为小草,为什么有两种称呼呢?”谢安没有马上回答,坐在一旁的另一位名士郝隆却应声答道:“这很好解释:在山中叫远志,出山就叫小草。”谢安听了郝隆的话,知道郝隆在讥讽自己曾高卧东山,素怀远志,如今出山却只当一个小小的司马,不由脸上露出惭愧之色。桓温望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此论不错,我也有同感。”

哪味中药成就了桓宣武讽谢安的典故?

“小草”,是中药“远志”的别名,远志这味药因其名常被古人赋于诗中以阐明心志,抒发胸臆。文征明道:“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以远志暗喻自己才华被埋没;辛弃疾则云:“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是在感叹自己当年壮志豪情一心复国,而岁月蹉跎之后如今只愿归隐。远志是中药中出现在古人诗词逸事中频率很高的药材,其意甚洁。而在药用上远志也是久受医家追捧,历代文献均有对远志的记载。

古代医家对远志的功效顾名思义,首先便是在对智慧的影响上。《神农本草经》云:“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被视为养命要药。也因为如此,古代甚至有人认为服用远志后可以过目不忘。李时珍《本草纲目》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忘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云: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提出了远志的作用更主要在补益肾精以生髓益智。可见古人对远志有着广泛的使用和深入的研究。

当今我们对远志的草本了解可知其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皮或根。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向阳或路边。喜冷凉气候,忌高温,耐干旱,以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肺、肾经。功效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解毒消肿。临床用名有远志、制远志、蜜远志、朱远志。而上品的远志是什么样的呢?

【性状鉴别很重要】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采收加工注重细节】

远志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根据加工情况不同,市场流通远志分两种:

1、远志筒,多为高等级远志抽去木心,呈筒状,中空,拘挛不直,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此为通眼远志。通眼远志根据抽心率不同,也存在质量差异,抽心率越高,质量越好,价格也越高。

2、远志棍,又名远志梗、远志骨等,细小,中间有较硬的淡黄色木心。

【饮片炮制】

远志的炮制目前流通量最大、范围最广的是制远志和蜜远志。

制远志: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每100kg远志,用甘草6kg。

蜜远志:将制远志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不粘手,取出晾凉。(每100斤加炼熟蜂蜜20斤)。

【质量评价】

以根条粗壮、抽心率高、货干无杂、炮制到位者为佳

标签:
远志中药文化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