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老谢的“药财路”,“种得出”还不够

2018-02-28 15:06:17    来源:定西日报

“瑞雪兆丰年,这为我的千亩药材种植基地盖了‘好被’,开了好头,今年可要撸起袖子加油‘种’”。望着窗外田间厚厚的积雪,土生土长的陇西县首阳镇人谢海龙说出了2018年的愿望,眼中闪烁着对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憧憬。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陇西,中药材资源丰富,黄芪、党参、当归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素有“千年药乡”之美称。首阳镇,是陇西传统中药材适种区,当地百姓一直都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今年45岁的谢海龙也是靠着地产药材,从种植、贩运,再到成立公司,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成老谢了,年轻时和祖辈一样只知道种药材,等到挖药季节商贩过来一收就了事,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动起脑筋,和庄里人一起搞药材贩运才发了家。”谈起变化,老谢感触颇深,“20年前背着几十斤的药材,坐几天火车到广州卖,虽然很辛苦,但跑一趟能挣200多元,在当时算是大钱了。”

老谢的“药财路”,“种得出”还不够

如今的老谢已是陇西县乃至西部中药材行业内小有名气的经销商。2017年,他在陇西收购了2000吨道地药材,全部发往国内大型药企。

老谢现在也不用“亲自”跑市场了,随着陇药名气的日益扩大,四面八方的药商源源不断地涌入陇西,家门口的首阳药材交易市场随着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之一,除了3000多个固定商户从事中药材交易外,还有30多家专业的物流公司,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非常完备,首阳由此也成为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点”。

从“背包客”到“供货商”,从“四处跑”到“吸引来”,老谢的“发家史”也是陇西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的缩影。十多年来,陇西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富民强县和精准扶贫的特色支柱产业培育,立足资源优势,狠抓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药源保障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9万吨,年交易量100万吨。

老谢的“药财路”,“种得出”还不够

首阳镇中药材协会会长田小虎告诉记者,“‘陇药’的今非昔比,让现在的药材生意越来越‘难做’,也越来越‘好做’。难做,是因为人手太稠;好做,是因为市场向正规专业的方向迈进,不光‘种得出’,还要‘种得好’,好药材非常抢手。”

这个在贩运市场打拼多年的谢海龙如今又干起种药材的“老本行”了,只不过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药源基地建设,并在园区流转了千亩土地,种起“有机”药材了。

药材基地作为源头,直接关系药材品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资,而且周期长、见效慢,说白了就是需要长时间地“烧钱”。老谢放着好好的贩运生意不做,为什么要冒险投资基地呢?

老谢的“药财路”,“种得出”还不够

“如今粗放收来的种植药材卖价很低,远不能和优质药材比,但是优质药材收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就索性自己种。”老谢说,“刚开始也犹豫,毕竟是多年的积蓄,但以质取胜是大势所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我认为这就是机遇,再加上县上大力扶持,我愿意放手一搏。”

有机、绿色、道地。打出“陇药”品牌,才能掌握市场话语权。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陇西县坚持把标准化种植作为产业发展基础,采取“公司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镇配合抓面积”的运作模式,鼓励制药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

“等这场雪消了,我就请省城专家下来指导药材基地建设。”老谢嘿嘿笑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天时地利都有了,我可得加把劲种出好药材,就像当年南下贩药一样,说不定还能搏出个名堂来呢。”

 

标签:
药材种植陇药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