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是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孙思邈的故里,素有药材之乡、天然药库之美誉,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近期,为了解耀州区中药材种植及产业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耀州办事处对耀州区中药材种植的2个示范镇、3个示范村、2家合作社、2个大户进行了调查走访。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耀州区野生药材面积20余万亩,已查明的常用中药材品种350余种,其中:收购品种140余种,年收购量约100万公斤。截至2016年底全区人工种植面积已达4.67万亩。 (一)种植品种不断优化。耀州区传统药材种植品种主要以黄姜、黄芩、丹参等为主。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府的引导,新增了柴胡、板蓝根、连翘、苍术、油用牡丹等品种。 (二)特色品种因地制宜。耀州区自然地理优势优越,主要特色中药材以黄姜、黄芩、丹参为主,也适宜种植油用牡丹。如,庙湾镇发展油用牡丹种植150亩。3个示范村均主打耀州区特色药材品种,且面积均达到500亩以上。 (三)中药材合作社呈现规模化发展。耀州区中药材合作社经营模式主要是种植中药材的农户、贩销大户自愿组织起来。中药材合作社通过为农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等一系列标准化服务,组织农户按照市场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种植,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形成了规模化种植。 (四)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增收。近年来,耀州区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继2014年、2015、2016年市、区财政分别对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农民进行以奖代补资金达400.17万元,今年又列支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缺乏机械化作业。走访的示范镇、示范村、合作社、大户中仅宝剑村有一台挖药机器,其余全部采用的是费时费力的人工劳作生产手段,缺乏机械化种植作业。 (二)品牌化优势尚未形成。截至2016年底,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到4.67万亩。但真正达到单一品种且千亩以上规模的仅有黄芩一种,但种苗稀缺,生长期长,见效较慢。宝剑村的黄芩虽取得“道地药材地理标识”认证,但发展较晚。 (三)专业技术指导不到位。耀州区没有主营中药材研发和技术推广机构,少数农户在种植中药材时凭自己实践摸索和慢慢总结,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种植的中药材普遍长势差、品质低,达不到各个品种的理论产量,效益不高。 (四)销售方式单一。耀州区中药材出售方式以客商收购为主。离县城、城市较近的村子交通便利,收购的客商较多且以外地为主;偏远的村子客商较少。而且在收购时,客商随意压价情况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户的利益,挫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五)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耀州区缺少专业收购、经营和初加工的中药材企业。 (六)市场信息不畅通。大多数农户种植中药材根据经销商的信息盲目进行种植,市场捕捉能力也是凭经验和碰运气。 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促进机械化发展。政府应高度重视中药材机械化发展,将其作为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的优质产业,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增加药农收入。 (二)创建品种品牌化优势。一是要充分利用“道地药材地理标识”产品的优势,提升耀州区中药材知名度;二是引导企业建立科技种植示范基地,发展订单种植;三是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重点进行中药材野生抚育、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种植管理技术指导。一是开展专家讲座培训,让农户更加方便准确了解到相关专业知识;二是引进中药材种植技术员,辅助药农选择适当的品种和正确的养护方式;三是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生产管理经营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四是“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 (四)发展“互联网+”销售模式。一是因地制宜引导本地农村电商生态圈的发展方向,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平台;二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组织,完善推广服务体系;三是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技实体,引入线上线下双重销售模式,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引导农户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地块进行种植,形成有效的基地面积;二是大力培育和扶持耀州区小微中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三是主动与全国知名药企和药商建立广泛联系,积极争取为他们建立稳固上乘的药源供应和加工基地。 (六)加强中药材知识传播。一是加强文化建设,打造中药材宣传阵地;二是在耀州区中药材种植试点村设立中药材种植技术宣传长廊,让农户多方面了解到专业种植技术;三是举办中药材展览会;四是可以利用本地广播、电视讲解专业知识,让经营者和药农更好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李明元、张苗、燕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