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由中国中药协会举办的“2016中国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战略峰会”上,与会专家和相关企业就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以及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度分析,普遍认为,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中药材市场不断扩大,但是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仍然是困扰中药发展的瓶颈,需要加强源头管理破解中药材质量问题。 中药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1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26885亿元,中药类总产值达7867亿元。今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其中提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据中国中药协会种养殖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介绍,截至2015年,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约2100万亩,贵州、云南、山东、河南、甘肃、内蒙古等重点中药材省份均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中药材大约有1200种,每年全国种植的中药材产量约300万吨,预计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670万吨。“人参的市场需求变化,每年从4000多吨增加到目前每年近7000多吨,仅人参滴丸年销售就突破了25亿元。”王卫权举例说。 此外,专家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大健康理念认识加深,对健康产品需求不断提高,将更加注重提前预防和治未病的生活保健,中药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中药材质量仍然堪忧 记者了解到,2015版药典对中药材的检测标准更趋严格:药典部分品种新增了含量、显微鉴别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量等物质的检测限度标准以及特征氨基酸含量测定。而近年来为了加强对中药材的保护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中药材基地的扶持和建设力度,据中国中药协会种养殖委员会统计,近5年,国家共扶持了260个基地,105个品种,资金扶持额度由全国每年2000多万增加到了2.5亿以上。王卫权说,“不仅国家对中药种植基地的扶持力度加大,大的生产企业也更加注重源头建设,质量意识不断提高。” 但是,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并未完全扭转,仍然是业界的一大“心病”。2016年上半年中药材、中药饮片被公告品种共436批次,主要涉及11大类不合格的项目,涉及品种140余种。不合格项目中性状占比最多,达到51%,其次是总灰分、酸不溶灰分占比12%;假冒生产、含量、鉴别来源占比在8%到5%之间。“2015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检查组对全国五大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飞行检查,发现市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以次充好、染色增重、掺杂使假、违法加工等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魏胜利说。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会长苏豹,通过长时间调研发现当前中药材种植基地存在的问题:一是药材优质品种渐失,盲目引种、增产、采摘,重“量”轻“质”等;二是种植技术多缺乏科学性、创新性,表现为农药使用、初加工技术不合理等;三是药材销售环节缺少有效运行机制,药材市场信息流通不畅、药材销售方式单一等;四是药材采收加工可持续性不强,采收加工多缺乏规划、加工技术不合理等。 葵花药业集团负责药材采购的副总裁刘菲菲说,药材采购实践中发现药材性状问题、灰分问题、含量问题、薄层鉴别问题、来源问题、二氧化硫问题、水分问题、杂质问题、染色增亮重金属问题、浸出物问题等很严重。“在流通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做的都是事后工作,一定要重视种植端的严控,包括种源、环境、管理、加工方式。” 源头管理是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根本 业界普遍认为,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是解决中药材质量的根本。葵花药业集团副总裁刘菲菲认为,中药材采购渠道早期是在农村集贸市场、药材集散地进行交易,目前已发展到在集贸市场的前端采购道地药材,未来发展方向是基地化建设。比如大型药企自建基地、全程管理;药企联合合作社对种植户进行过程管控,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可控;大药企之间还可强强联合,合建基地,满足对高品质药材的需求。 王卫权认为,当前应建立适合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在以农民为主的种植产业中,吸收和融合公司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文化,逐渐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天方健药业公司的“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 、统一产品回收及加工就值得推广。 台湾制药工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李威著建议,国家应对已成规模的地产中药材,应有专向资金支持企业购置检测设备,强化培训,从源头上确保药材不受污染,消灭熏蒸及添加剂浸泡,确保药材含量,确保重金属、农药残留不超标。国家还应支持传统中药企业改造升级,筑高技术壁垒,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化线上监控。 天津天士力中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岩建议,建立“下游产业订单+上游优质资源+行业标准认证+金融产品服务”的中药材贸易平台创新模式。在市场机制下,整合、发挥产业链内各方优势,摒弃传统中药材贸易弊病,诚信经营,重构中药材贸易诚信体系。比如,可以拿出核心品种采购订单,投放到贸易平台进行集中采购,获得优质中药材;还可建立认证规程,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供应商审计准则”“供应商准入标准”等一系列规范,保证认证制度可行、公平、公正,保证供应商持续供应高品质中药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