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杜仲叶  >  杜仲叶百科

杜仲叶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叶。

别名

拉丁名称

EUCOMMIAE FOLIUM

药性

药用部位

药味

功效类别

补虚药

归经

肾经,肝经

主要产区

贵州,四川

功效主治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

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

10~15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采收。

加工方法

晒干或低温烘干。

炮制方法

1.古代炮制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载有酥蜜炙法(《雷公》)。梁代有去皮法(《集注》)。宋代有去皮炙(《圣惠方》)、姜汁炙(《活人书》)、盐水炒(《扁鹊》)、蜜炙(《总录》)、酒拌炒焦(《指迷》)、炒令黑(《普本》)、麸炒(《局方》)等炮制法。也有以“炒断丝”作为火候判断(《局方》)。明代增加了姜蜜炒(《奇效》)、糯米同炒(《粹言》)、去皮醋炙(《必读》)等法,清代又增加了童便浸焙(《本草述》)等法。

2.现代炮制方法

(1)杜仲: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刮去残留的粗皮,洗净,切块或丝,干燥。

(2)盐杜仲:取杜仲块或丝,加盐水拌匀,闷润,中火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时,取出,及时摊晾,凉透。杜仲每100kg用食盐2kg。

贮藏方法

置干燥处。

药典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叶。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低温烘干。

【性状】 本品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卵形,长7~15cm,宽3.5~7c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微有光泽,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具短叶柄。质脆,搓之易碎,折断面有少量银白色橡胶丝相连。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褐色。橡胶丝较多,散在或贯穿于叶肉组织及叶脉组织碎片中,灰绿色,细长条状,多扭结成束,表面显颗粒性。上、下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弯曲,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条状纹理;下表皮可见气孔,不定式,较密,保卫细胞有环状纹理。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0~31μm,有细小疣状突起,可见螺状纹理,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杜仲叶对照药材1g,加甲醇2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6.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nm。理论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080%。

【性味与归经】 微辛,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软。

【用法与用量】 10~15g。

【贮藏】 置干燥处。

本页面所展示的内容为康美中药网根据相关专业资料整理汇编而成,康美中药依法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以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复制发布/发表;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或引用本文时须注明“来源:康美中药网(www.kmzyw.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杜仲叶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