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用种药材“治贫” 这里农民过上好日子

2019-12-16 18:23:27    来源:渭南日报

渭南日报记者 姜晓

冬寒农闲时节,记者走进澄城县庄头镇原雷家洼乡一带,看到当地有的村民拿着农具在田间地头采挖中药,有的村民在家门口整理中药枝蔓,有的正在将挖出的中药进行分拣和晾晒,人人为增收忙的不亦乐乎。

澄城县原雷家洼乡(后并入庄头镇)位于澄城县东南方,这里多为旱地,水源稀缺,可供选种的农作物十分有限,而黄芩等中药材相对耐旱、性喜干燥的特点,让这里逐步成为中药材种植的重要基地。

“一开始主要是药贩子来收购野生的中草药,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零散的人工种植,再到今天的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王宏林和妻子杨亚勤是璞地村的中药种植大户,截至目前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四五百亩,而且实现了全程机种机收。

用种药材“治贫” 这里农民过上好日子

他们告诉记者,璞地一带种植中药材的历史已经有近二十年,期间也经历了从蓬勃发展到逐渐衰落,再到如今迎来“第二春”的波折。“最早的年头效益好,周边的人都是种中药的——种其他东西不收。后来慢慢就不行了,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连地都撂荒了。大概就是前两三年,中药市场行情见长,又慢慢成气候了。”

中药种植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以黄芩为例,种植周期至少在两年半以上。当地村民多是种植三年采挖,也有的是四年采挖。黄芩产量一般为每亩地500——800公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湿货一公斤在6——6.5元,3年生的要卖到8元左右。

王宏林夫妇不仅大规模种植重要,而且还成立了一家中药材收购公司。前今年货量大的时候,每年的中药收购量可以达到数百吨。最近今年,随着中药采收时节安徽、湖北等地大量客商涌入,很多村民都不再外出交货了,而是在家中等待客商上门收货。王宏林看准这一机会,便做起了“代办”,通过为外地客商介绍货物并抽成来获得收入。

和璞地村一样,柏门村也是庄头镇重要的中药种植基地,全村90%以上的土地都种上了黄芩、柴胡和远志等中药。村民杨喜军刚刚采挖完自家种植的五亩柴胡,正将剩余的枝蔓进行堆垛;院子里五六个人正对收回来的柴胡进行分拣,他们用剪刀剪去细须,再将剩下的粗壮的根系堆积起来进行晾晒。杨喜军常年在外打工,今年自己种植的五亩柴胡历经两年半的生长周期后,刚好到了收获的季节。采挖回家后,他又雇佣了临近的几个村民对柴胡进行分拣。相对于黄芩而言,柴胡的亩产量较小,大约在60——100公斤的范围内,但价格却是黄芩的数倍甚至十来倍,今年每公斤的大概可以卖到六七十块钱。杨喜军说:“咱们村都是旱地,浇不成水,所以种中药比种其他的东西收入能高些。近年市场需求旺盛,种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如今在澄城县庄头镇,种植金银花、黄芩、柴胡、远志等中药材的人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单户种植面积甚至超过了千亩,当然机械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除了除草环节需要人工进行外,基本都是机播机收。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法宝”。

标签:
乡村振兴种药材脱贫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