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济南双泉庄:以点带面建设中药材特色品牌基地

2012-05-31 02:33:33    来源:大众日报

5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双泉庄村。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道两旁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连绵的青山下,一种盛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连片成方地生长,伴随着袭来的阵阵清风,潇洒又统一地摆动着身姿……远远望去,真有些像薰衣草的花海。

“这是丹参,光俺们村就种了500多亩,眼下到了花开得最好的时节。”一位路过的村民对记者说,丹参又叫赤参,就适合生长在这山坡、草地、林边和道旁,到10月下旬便开始收获,刨根、去土,再烘干、阴干,就能入药。“这里的丹参成色可不错,在市场上一直都是抢手货。”

“不只是丹参,这地里还长着不少好药。”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李光翠把记者喊了过来,“你看,这开着白色小花的是北沙参,那一排排正在结果的是药用木瓜,白贡菊还冒着芽,还有黄芪、桔梗、金银花……”李光翠说,如今村里流转出来的土地被用来建成了中药材特色品牌基地,农户在给基地打工的同时也在自家田里跟着种。“这两年种药有销路,还总能卖上个好价钱,拿着土地租赁承包费、劳务工资和药材收益三部分收入,村里人谁不愿意做这个‘药农’?”

据了解,当地引进了大型医药企业,以双泉庄村为中心建设了长清区马山镇中药材特色品牌基地,药品栽培面积约3000亩,辐射带动周边中药材种植2万余亩,种植的中药材已达几十个品种。去年,全镇中药材产值达到7000万元,基本达到“人均半亩药,增收1000元的目标”。

林下也可“藏宝”

“种药增收”还靠“巧种”。在双泉庄村,当地农民还靠着在林木下套种中药材,有了“额外”的收获。

“我家的一亩地上种了70多棵杏树,今年的产量能有500斤,市价在每斤3块钱左右,杏树下套种了丹参,也能卖上将近2000块钱,这不就相当于一块地上两样收成,比以前单一种果树赚钱多。”村民王庆兰对记者说,现在,核桃树、杏树甚至木瓜树下搞起这样的套种,已经成了当地农民惯用的增收“妙招”。

早在2009年,当地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林下种植丹参的模式在2010年便已在全镇推广2000亩,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去年,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环球医药集团,试验推广了木瓜树下种植薏米和紫菀、杨树林、桃树林下种植旱半夏的林下种植模式,每亩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比较效益,更填补了省内种植模式的空白。截至目前,全镇各种林下共种植中药材3000亩,占全镇中药材总面积的30%,占林果面积的60%,盛果期的林地林药总收入每亩可达5500元。

还要“拉长链条”

多家医药企业来马山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快了当地中药材品牌打造的速度。2009年,“马山栝楼”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地理性标志产品”,成为全国第一个中药材品种地理性标志产品;马山丹参标准化种植基地(GAP)模式已经通过省级专家认证。企业还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医药检验所、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制定了统一技术标准,注重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制度,保证了药源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等条件符合国家对中药材生产环境的要求,推动了标准化生产的实现。

“其实,中药材种植的产业链条可以再‘拉长’——如果上端搞起种质种苗的繁育,下端进行产地加工,本地化的运作必然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获得更大的收益。”泰山林业研究院研究员王汉平认为。目前,马山中药材种植基地种质种苗繁育面积达到了200亩、共160多个品种;去年,当地也已经开展了烘烤加工,干燥、切片、提取、制作饮片等项目在今秋便可上马。

“下一步,也要在文化上下工夫。”当地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作为扁鹊故里,当地已与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技创业园、筹建“扁鹊研究会”,并进一步打造“药材谷”,在药材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同时,高校可来此开展生产示范现场教学,当地的植物景观元素也能用于建设养生度假中心。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