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陇药产业联盟搭台唱陇原经济大戏

2012-02-28 16:55:32    来源:中国药材市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陇原大地逐渐在焕发生机,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以来,政府战略部署与规划聚焦甘肃特色,蓄势已久的陇原正待解构大漠孤烟直的苍茫,正如省委王三运书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讲话精神,一条巨龙的腾飞在古丝绸之路上周密酝酿。

    甘肃经济的早期开发得益于古丝绸之路。当年的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药材集散的生命线。自西汉初至北宋末五个朝代1200多年间, 我国对外贸易的“ 丝绸之路” 纵贯全境, 形成了天水(古天水郡治)、临洮(古陇西郡治)、临夏(古河州)、兰州(古金城)、平凉(古径州)、武威(古凉州)、张掖(古甘州)、酒泉(古肃州)和敦煌等贸易、军事和文化重镇, 这些城市同时也是主要的药材集散地。

    而在甘肃,地产中药材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甘肃地道药材当归 、大黄 、甘草 等。至唐代,作为国内也是国际上的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中对当归 、大黄 等优质品种的产地明确为陇西、宕州。明官修《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明确记载药材地道产地的本草,该书共收载268种地道药材,仅甘肃境内出产者就有近30种。“千年药乡”定西、“中国当归 之乡”岷县、“中国党参 之乡”渭源及“中国黄芪 之乡”陇西等美誉闻名海内外。

    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医药经济的演进,今天借陇原发展部署之势再览甘肃经济脉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丝绸之路的兴盛离不开陇原药业的发达,黄河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地道药材的滋养。十二五规划以来,政府进行甘肃经济科学发展布局,打“陇”字招牌,发展的劲风吹拂在古丝绸之路上,吹开了笼罩在甘肃医药产业这一具有良好基础的传统产业的风沙,清晰的产业部署围绕陇药产业的历史优势展开。

    陇药产业已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部署与政策措施均已出台,正如省领导所强调的,陇药产业发展等不得、慢不得,也靠不得。为了加快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培育壮大陇药产业,根据陇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的“要筹备组建陇药协会,开展陇药产业发展的协调服务”的筹划,由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大得利生化制药(厂)有限公司及国药控股甘肃有限公司为发起,历时近一年筹备,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于2月23日在兰州成立,吸纳全省各医药企业为会员,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女士出任首届协会会长。

    陇药产业协会“传承文明、创新产业、服务会员、协作共赢”为宗旨,搭建“联系沟通政府”及“对外战略合作”的桥梁”,承担“产业信息采集、产业规划的调研与建议、项目筛选推荐与评价”的职能,为产业搭建“政府事务、品牌传播、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工商对接融资服务”发展平台。陇药产业协会的成立可谓是甘肃经济大潮涌动的第一朵浪花,就是龙年龙抬头奉献的第一颗宝珠。

    陇药上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将由当今从事研究、生产、管理、营销的全体人士续写新篇,标志着黄土高原上两百多万亩地道药材,将在新的种植规范和全产业链规划下萌发出时代的生命活力。陇药产业协会承载使命,让陇药材出口的优势转换为陇药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优势,让地道陇药材工艺创新成为相关药品、食品安全的保障和名片,让陇药成为甘肃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陇原经济的一场大戏已然开演。丝绸古道再现商贾云集的繁荣,岐黄故里又启陇药兴盛的恢弘,陇药产业定将传续华人始祖的人文血脉,舞动巨龙把陇右药界的神话写满华夏,带到全世界。

标签: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