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材行情的起伏
2011-11-16 17:38:20 来源:康美中药网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话是来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卷首语。原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我们中药材价格的涨伏,也是这个道理,涨久必落,落久必涨,因为中药材价格的涨伏是直接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中药材就是宝;涨价后,中药材种植、采集者增多,就出现供大于求,这时中药材就是草。回顾近些年药材市场的行情,便有深刻的体会。
2003年“非典”在我国广东一带持续蔓延,给政府和人民带来恐慌。在当时“非典”的病因、症状及传染源还没有完全清楚时,中医专家们便公布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药配方进行预防和治疗,一时清热解毒类大宗药材成为最关注的热点品种,价格直线上升。随着“非典”越演越烈,全国各大小市场药材交易也随之火爆起来,各行各业的人士也都介入到了抢购药材及大量囤积行业中来,使得大部分药材价格一日内就能够大幅度波动甚至翻数番;即使与所谓的“非典药方”无关的药材,在其大量抢购和囤积之下,其价格也是应风而长。后来,在国家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对“非典”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切断传染源及相关药物的研制成功,使得“非典”的蔓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同时国家主管部门采取了对治疗“非典”的相关药物实行限价销售等多方面的调控措施,使药材市场火爆的抢购场面在几日内便恢复了平静,药材价格是一落再落,囤积、抢购者赔得是血本无归。
在药材受“非典”影响,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农民似乎看到种植中药材的经济利益,种植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纷纷引种、扩种各类中药材,使药材面积不断扩大,2005-2007年间,国内药材种植面积与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和提升,部分药材的产量甚至达到了原产量的数倍。加之“非典”后,部分的商户未售出的药材量,市场上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也随之一路下滑,大部分药商、药农都是亏损,鲜有盈利者,市场处于停滞局面,经历几年方才恢复正常水平。
2008年,欧美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国内,对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境,同时,中药材价格也逐渐降为最低谷,部分企业老板在有钱无好行业做的情况下,逐步将资金转向低俗中的中药材行业,开始囤积药材,操纵市场,使得中药材价格得到逐步提升;加之2009年受H1N1甲型流感及南方三省的旱灾影响,中药材行情再次掀起涨价潮,全国各大、小药材市场的药商也开始批量囤积药材,有的见利就抛,轮回式购销;有的则是一站到底,不到理想价位不放货。
部分野生中药材受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的影响下,资源日渐减少,月库存薄弱,价格理性上涨,但在人为因素的操作下,价格便一路飙涨。受市场假象影响,一部分其它行业的商贩也跟风加入到了囤积药材的队伍中来,中药材价格一高再高。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沿海部分商团便集中资金炒作其它行业,如大蒜、绿豆、糖、生姜等及中药材行业,使得市场上80%左右的中药材的价格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全国各大制药厂受中药材原料涨价的影响,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原价销售产品便出现亏损现象,于是便压缩生产、减少原料的购进以降低亏损;制药厂采购量减少,市场上的中药材便走迟,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乎,中药材价格再次陷入大幅下滑的局面。好多人都说这次药材价格下滑是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但本人认为应该是供大于求吧!
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来把握商机。眼下部分药商受价格下滑影响,亏损不小,但心存不甘,仍抱药材价格回升的希望,便抛去手中的货物,等待下一时机的快速到来。随着大部分药材的产新,市场上药材数量得到补充,但市场的消化能力相比以前有较大减弱,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市场疲软无力,走动缓慢。经过综合分析,本人认为:短期内市场恢复活力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回顾几年来药材价格的起浮,虽是潮起潮落,可最终还是亏损的药商占大部分。为何一次又一次的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不去调查市场销量、库存量、种植面积及产量,而一昧的去听从他人的意见,跟风、囤积药材,绝大部分还将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交易中心,遍地黄金!中药材的商机随时、随地都存在,关键是看你能不能理性的对待,并把握住度,去创造自己财富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