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因其稀缺性和被“神药”化,价格逐年涨高,随之带来的是滥采乱挖—— 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近年来,素有“软黄金”之称的冬虫夏草在天价频现的同时,正逐渐陷入毁灭性开发的恶性循环。在盛产虫草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已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现象。不仅如此,一些人受经济利益驱使放弃耕作,完全依靠挖虫草为生,一些孩子甚至丢弃学业,加入了“挖草大军”。与此相关的还有被无限放大的虫草功效及鱼龙混杂的市场……在乱象中最终丧失的,则是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的情感和信任。 “竭泽而渔”式采挖破坏环境,或使虫草资源枯竭 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主要生长于海拔3500~5000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因其稀缺性,价格逐年涨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竭泽而渔”式滥采乱挖,不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导致虫草资源的枯竭。 近十年来,每到5月,“虫草客”们就会绕过道道关卡,进入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花草被拦腰锄断;岩羊、雪豹等野生动物被赶离日常栖息地;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为找到更多虫草,他们翻开整片草皮,最大破坏面积达几十亩。这些被翻过的泥土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很快会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岩石,多年都无法恢复。 环境恶化破坏了虫草生长的温床,过量挖掘更使得冬虫夏草正常的传播繁殖难以为继。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曾专门对青藏高原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虫草蕴藏量严重下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2个样地虫草平均产量只有过去的9.94%,部分产地资源量不足30年前的2%。不仅如此,无论是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日益严重的沙化、荒漠化趋势,打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常年关注三江源保护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调研人员赵翔指出,近几年,虽然青、藏、甘等省区采取“外禁内限”“随挖随填”等措施规范采挖行为,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包山行为”又开始凸显出种种问题。 赵翔告诉记者,在青海果洛的一些地区,每逢挖采季前,就有许多草场主以几十万元甚至一百万元的价格,将自家草场出租给外来的“虫草客”。在这一个月的租期里,这些承租人往往不顾生态现状,因利益驱动而被激发出诸多短期行为,随意增加挖采人数,导致草场植被极大破坏。 补肾益肺功效不假,但绝非“包治百病” 在这小小虫草备受推崇的同时,很多人不禁要问,它到底有哪些功效?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有没有别的药材可以替代? 据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介绍,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冬季潜伏土中,到了春夏之交,真菌从虫体顶部长出地面,发育成草状,故有“冬季为虫、夏季成草”之说。据201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冬虫夏草性甘、平,主肺、肾经,补肾益肺、止血化痰。主治肾虚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软、久咳虚喘、劳嗽咯血。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问及药店或专卖店销售人员虫草的功效时,往往会被告知可滋阴壮阳、抑制肿瘤、提高免疫力、抗疲劳、调节血脂、增强造血功能等,并且老、少、病、弱、虚者皆宜,俨然成为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全能药材”,而“仙草”“神药”等字眼,更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包装或宣传资料上。 “冬虫夏草的功效主要是针对肺、肾,用作辅助治疗药物是可以的,但能否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血液病等,还没有确切的研究成果能证实。”张晓彤强调,作为平补阴阳的药材,虫草性平力缓,对于病后体虚及肺肾两虚出现久咳、虚喘等症者,有一些祛痰平喘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对于肾阳虚出现阳痿、遗精等症状,期望单独服用虫草以壮阳者疗效微弱。因此,那些对于虫草疗效的宣传明显是夸大的。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闫永红也表示赞同:“这几年虫草被炒过头了,可能10%的效果,现在被炒成了50%或者更高。”她认为,虫草补肾益肺的功效值得肯定,但绝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神药。而且,它的功效完全可以用其他几味药材组合实现。
本文为康美中药网(www.kmzyw.com.cn)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755-33915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