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种植 > 正文

怎样人工优质高产养殖珍珠

2017-08-16 18:57:37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说起珍珠,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和贵重的装饰品,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药用珍珠来源于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等双壳类动物珍珠囊受刺激形成的产物。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效,在国内广泛用于医药、工艺、日用及化工等方面,市场经济价值极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珍珠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其养殖也被人们视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农作物。然而我国幅员广阔,江、河、湖、海等水域众多,适宜育珠水面很广,蚌、贝类资源丰富;因此,育珠和养殖珍珠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么,珍珠是怎样人工饲养的呢?

  一、生长习性

  真珠贝生活于暖海,幼贝栖息地较浅,长大后渐向深海区移动;马氏珍珠贝生活于波浪较为平静的海湾、泥沙、岩礁、石砾较多的海底。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生活于江河、湖泊、池塘的水底泥沙里,行动均缓慢。

  二、淡水珠培育技术要点

  (一)育珠蚌来源

  1、野生河蚌的捕捞与运输

  每年晚秋或早春可用拖网、扒耙和脚踩等方法捕捞。捕捞后应及时运往育珠场,运输方法有(1)干运:即运输前,将蚌浸足水分,然后把蚌放在箩筐里,用湿草垫盖好,装车或船,运往养殖场。装蚌厚度不得超过1米。途中运输要常洒水,保持蚌体湿润,防止曝晒和剧烈震动。此法适于短时间内的低温运输。以气温5-10℃,2-3日到达为好。(2)湿运:即将蚌放在船的活水仓内,在有流水的情况下运输。此法适用于远途运输。运输时,应保证仓内水流畅通;中途停船,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仓水停滞;途经有污染的水域,应关闭船仓水门,防止污染河蚌,造成死亡。

  河蚌经过捕捞、运输,体质瘦弱,甚至有的受损伤,应暂养复壮后才可用于育珠。暂养水面应选择浮游生物较多的肥水池塘,水深一般在1米左右。暂养方法有(1)吊养法:分为串吊及笼吊。串吊是在蚌的翼(或冠)部钻一个洞,用尼龙绳将蚌串吊于水中,不可露出水面或碰到淤泥。笼吊是将蚌放在笼子里(数量适量),垂挂在竹架或绳上,不要露出水面或碰到水底。(2)底养法:是直接把河蚌散养在水中。一般放养密度3公斤/米 2。要求河蚌散布均匀,水底为硬质泥底或沙泥底。散养水域如果较大,可用竹箔等围起来,以防河蚌爬失或受其它生物侵害。在暂养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蚌的疏密度、生长状况和水色水质等,经常施肥保证河蚌有充足的饵料,促进河蚌体质的恢复和发育。

  2、河蚌的人工繁育

  人工繁育首先应进行亲蚌选择,雌蚌体较大且宽,鳃丝排列紧密,鳃丝数可达100-120条;雄蚌体狭长,后端较尖,鳃丝排列稀疏,鳃丝数为60-80条。用于繁育的亲蚌应选择5-6龄性成熟的个体,要求体大、健壮、闭壳力强、体形完整、色泽光亮(呈青蓝色),本种特征明显。选好的亲蚌标记雌雄符号,按2∶1的雌雄比,每隔10厘米吊养于水中。培育水域的水质微呈黄绿色,透明度25厘米左右,有微流。培育过程中要经常施肥,投放饵料和更换新水,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蚌类一般在每年的4-8月繁殖,最佳繁殖水温20℃。三角帆蚌要求水质清新,含氧量高,微有水流。所以要建砖石结构的水泥孵化池,池面积1-1.5米2,深0.2-0.4米,有进出水口并附设贮水池、喷水管道和排水道等。褶纹冠蚌对水质和底质要求不高,可选择小水面的池塘或挖200-300米2、深1米左右的小池,附进出水口,水深保持0.5米即可。因钩介幼虫需要在鱼体上寄生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幼蚌,所以要准备好宿主。宿主主要有鳙、鲢、草鱼、黄颡鱼、鳑鮍鱼、食蚊鱼和泥鳅等,尤以黄颡和鳙鱼最佳。宿主大小以9-12厘米较好。

  母蚌在受精后,受精卵约需35-50天形成钩介幼虫。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检查,应在水中进行。检查时,如发现母蚌左右鳃瓣膨胀,显紫色,则表示钩介幼虫成熟,此时用针顺着鳃丝可钩出连续不断的细丝,显微镜下可看到钩介幼虫活动。说明幼虫成熟度好,可以采苗。采苗方法有(1)静水采苗:将母蚌离水半小时或阳光晒10-20分钟,置直径50厘米的木盆中,加深10厘米左右清水,即可看到母蚌排放絮状粘液--钩介幼虫,然后将蚌放到另一盆中继续排放幼虫,安装小型增氧泵或用手搅动,使水流动,迅速放入宿主鱼,10-20分钟后,把鱼移至培育池或其它水域中饲养。(2)流水采苗:按每平方米水面母蚌3-5个、宿主鱼200尾左右的比例放入培育池水中,保持水流缓慢流动,2-3天即可完成采苗工作。(3)网箱采苗:设置2×1.3×1米,网眼30目的网箱若干个,每个网箱放母蚌10-20个,宿主鱼400尾左右,吊于水质较好、水流较缓的湖泊等水域中。2-3小时,即及时将宿主鱼取出饲养。宿主鱼的培育池水深0.5米,池水要清新、通畅。一般每立方米水投放宿主鱼200尾左右。每日定时投放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测定水温,当积温达到180℃左右时,就要经常观查,见鱼体上的白点有破溃现象,要立即将宿主鱼捞入水底已铺好厚2厘米左右细沙的孵化池中,让其自然脱苗。当积温达到200℃以上时,一般幼苗已基本脱落完毕。捞出宿主鱼,转入幼蚌饲养。

  饲养幼蚌的水体要求含氧量不低于每升4毫克,pH值7-8,透明度35厘米。水流缓慢。初期饲料以50微米以内的硅藻、鞭毛藻、单细胞原生动物为主,后期饲料为较大的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轮虫、小型甲壳动物等。一个月左右,即可适当加投花生麸、菜籽麸等人工饲料。当蚌长到2-3厘米,即可逐步将蚌分散养殖。养殖方法:可在距离水面20-25厘米处进行吊养或在水深0.5米左右处进行底养。当蚌体长到13厘米左右时,即可作育珠蚌使用。

  (二)人工育珠

  1、育珠季节

  人工植片育珠,在水温10-30℃时,脱片率低,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较好。所以,植片应选择早春或晚秋两季,以晚秋最佳;北方,由于气温较低,多在7月做育珠手术。

  2、育珠蚌的选择

  制片蚌:选 2-3龄左右健壮的蚌。该蚌生活力强,外套膜细胞活跃,分泌珍珠质快,成珠好,手术容易。植珠蚌:选择3-5龄,壳长15厘米以上、体质健壮、外壳无缺损的蚌。蚌选好并洗刷干净后,将植珠蚌壳口朝上排放在盛水的桶中(蚌易自然开口,方便手术),送往手术室。

  3、组织小片的制取

  用开壳刀剥开蚌的两壳,切断两壳的连结部分。用剪刀将外套膜色线及其以外的部分剪净。用内膜开膜器和镊子,从边缘膜水孔位置剥离内外表皮层并将其剪下,按照结缔组织朝下的方式,平摊在玻璃板上,用泡沫塑料加水轻洗外表皮,并用切片刀将外表皮修正,切成一定规格的小片,滴上清水,待小片收缩并分泌浆液后,即可使用。小片排净浆液后,应迅速进行植珠手术,以保证小片细胞的活力。小片制取的位置一般靠近进出水孔一端的上表皮;小片形状有正方形、正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多采用正方形;植片规格以边长0.7-0.8厘米为大片;0.5-0.6厘米为中片;0.2-0.4厘米为小片。一般多采用同种蚌类制取的中片。近年来试用不同种蚌制片,植入异种蚌体,成珠较快。

  4、植珠手术

  4.1.无核珍珠植珠手术:用插口器插入壳前腹缘使其微开,如壳口自然张开,可直接用开口器由后腹缘伸入壳内,让壳口张至规定大小并用塞子固定,将壳口斜向上放在手术台上。一般开口宽度,三角帆蚌1.2厘米;褶纹冠蚌1.5厘米。洗净中央膜内表皮和内脏团,用拨鳃板将鳃和斧足拨到暂不手术的一侧,用开口针刺内表皮,造成外伤口,再用送片针挑起小片,沿外伤口送进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间,并注意将小片表皮的一面包在中心,结缔组织一面置于外层,送片深度以距外伤口0.5-1厘米为宜; 用整圆器将小片整成圆球形突起,使其固定成圆形,有利于形成圆珠。

  4.2.有核珍珠植珠手术:该手术与无核植珠手术基本一致,只是在开口后,用通道针扩深通道1厘米以上,再一手持钩,钩住外套膜内表皮并将伤口适当拉起,使伤口成裂口状,另一手持送核器,蘸水把人工核吸上并送入伤口,再用通道针将核推到结缔组织里(核距伤口不得小于1厘米)。然后,再将小片(一般不超过2平方米毫米)送到核的上方并将小片表皮的一面贴在核的表面上。

  4.3.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手术部位:边缘膜及其附近的内膜和鳃位处的内膜三个部位,形成的珍珠光泽好,成珠迅速,是手术较好的部位。有核珍珠手术一般在唇瓣下(肝脏下)、围心腔下和斧足基部,可植较大的核,外套膜后部只宜植较小的核。(2)插片数量与布局:插片数量要根据蚌的大小、体质、植片规格、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灵活掌握。一般壳长15厘米以上的蚌可插中片,每只26片左右。小片布局要均匀,距离要保持在1.2厘米左右。有核珍珠手术,一般每侧外套膜送核3-4粒,内脏团2-3粒。送核太多,不仅影响珍珠的质量,也容易造成蚌的死亡。(3)插片的内外伤口都要尽量缩小,这样有利于伤口迅速愈合和较快形成珍珠囊,产生珍珠。(4)手术的一切用具、组织小片以及手术人员都要保持清洁卫生,严禁不洁操作,造成感染,使手术失败。

  (三)饲养管理

  1、术后饲养

  手术后的育珠蚌应及时转移到活水中饲养,方法(1)吊养法:分为串吊及笼吊两种。串吊是在育珠蚌翼状突起后部钻一小孔,小孔大小以14号铅丝穿过为准,用尼龙绳将几只蚌串在一起,吊养在水中。河蚌串吊的疏密程度和深度,应按季节、水温、水质等变化而变化。冬季间距宜小,深度加深;夏季间距宜大。一般吊养在最上面的蚌距水面不得少于33厘米,最下面的距水底33-16厘米左右,上下蚌间距33厘米,吊绳间距66厘米。笼吊法:用竹片等做成40×35×15厘米的笼子,每笼放入10 -20个蚌,悬吊在竹架上。每笼间距1.5-2米。(2)底养法:即将育珠蚌直接播放到养殖区的水底。

  目前多采用鱼蚌混养的方式进行育珠。在混养中,人工投放饵料,大的碎屑由鱼吞食,微小的颗粒则由蚌食用。鱼类排泄的粪便,对增殖微生物有利,又为蚌提供了丰富食源。形成了良性循环。

  2、改善水质

  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补充蚌的饲料。一般在水体较瘦(浮游生物少)的时候,投放适量人粪、猪粪、牛粪或堆肥等有机肥料,有时也可适当施放一些无机肥料,改善水体水质,满足蚌的食欲。此项工作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蚌生活情况灵活掌握。若水质过肥,会造成水中含氧量下降,鱼、蚌死亡。

  3、育珠蚌的管理

  手术后育珠蚌在水温15-25℃,水质良好的条件下,一周左右伤囗即可愈合,30℃左右,愈合最快。因此,在手术10-15天后,要细致检查,发现缺片的要及时补植,并清除死去的河蚌和附着在河蚌上的螺蛳以及水生植物,防止蚂蝗、鳗鱼等天敌的危害。经常掌握水温、水流和水肥的情况,适时调整水流、水质和蚌的养殖疏密度,促进河蚌生长,提高珍珠的质量和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方法

  1、烂鳃病

  为外伤后细菌感染,症状为鳃部颜色铁锈色,并粘附许多污物。有的移植小片也因感染发生腐烂,不能成珠。防治方法是尽量减少植珠时的不必要损伤。手术前,组织小片用0.1%的广谱抗生素处理,禁止不洁操作。每月在养蚌的水域适量泼洒1ppm漂白粉或生石灰水。病蚌每只可注射0.1%的金霉素1毫升,进行治疗。

  2、水肿病

  为缺乏钙或营养不良,造成河蚌内脏团和外套膜肿胀、透明,闭壳肌机能减退的疾病。防治方法:给每只河蚌注射葡萄糖溶液1-2毫升;每天用珍珠层粉溶液浸浴病蚌20分钟或泼洒珍珠粉废弃液等。

  3、寄生虫病

  是由车轮虫和纤毛虫寄生在蚌鳃上引起的疾病。肉眼可见鳃上有白点。防治方法是在放养前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季节,每隔20 天适量泼洒一次3-4ppm的敌百虫药液。

  三、采收与加工

  1、采收

  每年晚秋或初冬,选取培育1-3年的育珠蚌(3年左右的为好),进行采珠。采珠方法(1)剖蚌取珠:用刀剖开蚌的两壳,以手挤出珍珠;或用绞肉机,把蚌绞成碎块,用清水冲洗,分离出珍珠。(2)活蚌取珠:操作过程类似插片手术,即打开蚌壳以后,用弯头镊子把珍珠一颗颗摘出,再将育珠蚌完好地放回池水中养殖,第2年重新制片育珠,这样既节省育珠费用,又提高了河蚌的利用率。

  2、加工

  (1)珍珠的初加工:采收后的珍珠及时放在饱和食盐水中浸泡5-15分钟,用清水冲洗,洗去粘液和珍珠囊碎片,然后,再放到饱和的温香皂水中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绸布擦干、打光即可。

  (2)珍珠粉的机械加工:一般有二种方法,其中干制法是将净珍珠放在粉碎机中粉碎成粉(粉碎过程注意不要使机器发热),粉末用200目、250目和320目的筛筛成不同细度的粉末,较粗的粉粒再粉碎过筛。粉碎好的珍珠粉放入塑料袋中密封,即成珍珠粉商品;水制法是将130目的净珍珠粗粉,加蒸馏水调成浆糊状,在球磨机中进行水磨,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将珍珠粉浆放在烘箱中烘至含水量低于1%,再在粉碎机中粉碎即成。

 

标签:
珍珠珍珠养殖中药材养殖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