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芥子的炮制方法历代较单一,炒制是主要

2017-11-27 17:46:12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芥子为较常用中药,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温中散寒、利气豁痰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消肿毒及祛痰等。由于芥子生品含有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作用,故芥子的炮制也颇受历代中医家的重视。芥子的炮制方法自古以来就比较简单,在古代时,其炮制方法也都较单一,从唐代用微熬(即微炒)的方法开始,历代都以炒法为主,至今仍用炒法炮制,炒后可杀酶保苷,使其服用后,在肠胃道环境中缓慢水解,逐渐释放出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芥子是怎样炮制的?

芥子的炮制方法历代较单一,炒制是主要

一、芥子的古代炮制方法

唐代有蒸熟(《千金》)和微熬(《外台》)的方法。宋代有微炒和“炒熟,勿令焦”(《证类》)的要求。明代有微炒(《入门》)和炒黑(《大法》)的方法。清代炒后研末用者较广泛(《说约》等)。

二、芥子的现代炮制方法

1.芥子: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芥子:取净芥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呈深黄色或深棕黄色,并散出香辣气为度,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三、芥子的炮制性状

1.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

2.黄芥子:球形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黯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发出辛烈的特异臭气。

3.炒芥子:形如“芥子”,表面为深黄色或深棕黄色,微有裂纹,略有焦香气。

四、芥子的炮制意义

1.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生品力猛,辛散作用和通络散结作用强,多用于胸胁闷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

2.炒芥子: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且能提高煎出效果。常用于咳嗽气喘,特别适于寒痰喘咳,亦治食积成痞。如《沈氏尊生书》云:“炒缓,生则力猛。”

五、芥子不同炮制的临床应用

1.生用

(1)胸满胁痛:常与甘遂、大戟同用,能祛痰逐饮,用于痰饮停滞胸膈所致的胸满胁痛,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痰唾稠黏,或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如控涎丹(《三因》)。

(2)肢体疼痛:常与木鳖子、桂心、没药、木香等同用,能利气通络,用于痰滞经络,肩臂肢体疼痛、麻痹,时作时止,如白芥子散(《准绳》)。

(3)阴疽肿毒:可与熟地、肉桂、麻黄、甘草等同用,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可用于贴骨疽,脱疽,湿痰,流注,鹤膝风等,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亦可用白芥子细末,醋调涂敷,用于肿毒初起(《濒湖集简方》)。

2.制用

(1)咳嗽气喘:常与炒苏子、炒莱菔子同用,能温化寒痰,降气消食,用于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难消等,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2)食积成痞:常与三棱、炒莱菔子、山楂肉、黄连(一半吴茱萸制去吴茱萸,一半益智仁制去益智仁)等同用,能消积化痞,用于食积成痞,如连萝丸(《杂病源流犀烛》)。

同时在临床应用方面需注意,外治必用生品,内服则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状况灵活掌握。若患者体质尚佳,而病情又较重,则宜捣碎生用,取其力猛而速,显效快捷。若患者身体素质欠佳,特别是脾胃功能较差,经常感到胃肠不适者,则宜炒用,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性,而且炒芥子其力虽缓,但基本功用仍与生品一致。用于咳嗽气喘和食积,不论病人身体素质如何,都以炒用为佳。

另,现代炮制实验研究有表明,若以活性成分芥子苷为指标,炒制品优于生品,同时炒芥子在煎液中不含芥子油,刺激性也小于生品。所以从芥子的活性成分看,炒法确系较合理的炮制方法。

 

标签:
芥子芥子炮制中药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