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海螵蛸的炮制方法 炮制需有“讲究”

2017-05-05 11:49:47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海螵蛸又名乌贼骨,系乌贼科动物针乌贼或金乌贼的骨状内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咸而涩,性温。归脾、肾经。具有收敛止血、涩经止带、制酸、敛疮的功能,为较常用中药。对于中药材的炮制,历来中医都有讲究,无论是量剂、时间和火候都应该注意分寸,然而对于海生物海螵蛸来说,它的炮制方法也同样有讲究,在不同炮制方法情况下,其功效也各不相同。那么,海螵蛸有哪些炮制方法呢?不同炮制有何其功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海螵蛸的炮制方法 炮制需要讲究

一、古代炮制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血卤制(《雷公》)法。唐代出现了制炭(《千金》)、炙制(《食疗>;)的记载。宋代有炒制(《证类》)法。明代增加了蜜炙(《普济方》)、煨制(《粹言》)、煮制(<;保元》)、焙制(《一草亭》)等方法。清代有童便制、醋制(《治裁》),骨鱼卤制(《求真》)等炮制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种。

二、现代炮制方法

1、海螵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漂洗至无显著咸味,干燥,去硬壳。砸成小块。

2、炒海螵蛸:取净海螵蛸小块暨势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3、煅海螵蛸:取净海螵蛸放煅罐内,煅至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时取出放凉即成。

三、炮制作用

海螵蛸味成、涩,性温。归肝经、肾经。具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的功能。

1、生海螵蛸:擅于制酸、收敛,多用于胃吞酸,出血证。

2、炒海螵蛸:炒后可使质地酥脆,增强收敛止血,涩精止带作用,多用于血崩,赤白带下,湿疹瘙痒。

3、煅海螵蛸:煅制后止血止带,敛疮作用比炒海螵蛸更强,对女子崩漏下血和赤白带下,以及创伤出血和疮疡湿疹疗效更好。

四、临床应用

1、生用

(1)胃痛吞酸:常与浙贝母同用,具有制酸止痛的作用。用于胃痛吞酸,或呕吐酸水,或胃中嘈杂,如乌贝散(《中药文献研究摘要》),若胃溃疡出血,常与白及同用,能收敛止血。

(2)出血证:常与茜草、陈棕炭、白及等同用,能收湿止血,可用于肺胃出血,尿血及血崩。研末外用,可治外伤出血。

2、制用

(1)崩中漏下:常与龙骨、牡蛎、棕榈等同用,能增强收敛止血作用,用于冲任不固、崩漏下血。

(2)赤白带下:常与白芷、血余炭等同用,具有燥湿和胃,收涩止带作用,用于下元虚弱,赤白带下,如白芷散(《妇人》)。

(3)疮疡不合:单味研粉外敷。亦与炉甘石、赤石脂、黄丹等研细粉外敷,具有收湿敛疮的作用。用于疮疡日久不愈,脓水不止。

(4)湿疹瘙痒:常与黄柏、黄连、青黛等同用,具有清热燥湿,止痒敛疮的作用。用于湿疹瘙痒,反复不愈。也与蒲黄、滑石研细末外用,用于阴囊湿痒等症。

综上所述,海螵蛸的炮制方法,在古代从南北朝刘宋时代开始,就使用辅料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炒法,亦有生用。《本草纲目》载:“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麝香吹耳,治聘耳有脓及耳聋”。同时,海螵蛸炮制方法的不同,其功效主治也尽不相同。

 

标签:
海螵蛸海螵蛸炮制药材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