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quested resource (//special_head.html) is not availableThe requested resource (//special_drugs/ztyulun/nav_float.html) is not availableThe requested resource (//special_drugs/ztyulun/pinglun_float.html) is not available

 

近期关于中药的负面新闻不断,如云南白药含断肠草成分,如英国五月全面禁止中成药等,于是形成了中药材毒性危害大,普遍对人体不利的社会舆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请随我们一起来看真实的中药到底是怎么样的,看看中药是否有毒......

中医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 "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他广泛收集医方,完成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中西医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逐步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实质为宏观医学。

正是中国数千年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有着巨大差别,中西医的文化差异可谓是人类文化和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西方很多人不认可中医。

正因为医学背景和行医角度不一样,造成了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医的排斥现象。

另一方面,西方不认可中医,主要因为中医中药!西药,是化学药物,单一的化学成分提取物,成分明确,针对某样症状开特定的药。而中药,是纯天然药物,仅经过粗加工就服用,甚至一部分是直接服用,成分复杂。所以西方国家拒绝中医的原因就是中药的未知成分以及中药的毒性!

近年来有关中药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给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
中药事件回顾

2004年,沸沸扬扬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事件,为何老祖宗使用了千百年的验方出了问题呢?

实际情况是:民国以前的古书上,药方记载的都是“白木通”或“木通”,并无“关木通”。关木通何以上了国家药典?原来,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关东出产的关木通陆续进入关内,到70年代逐步在全国普及,而此时常用的白木通则由于货源较少,市场难见,这两种同名不同属的植物便被替换上场了。关木通为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而白木通为木通科,不含马兜铃酸,是安全的。科研小组于2000年向国家药监局建议,凡是中成药内有“关木通”者,一律恢复为“白木通”。龙胆泻肝丸事件因此画上了句号。

因为个别的人为中药事件,而一概认为所有中药均含有毒性成分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有失偏颇。

对于中药材毒性,国家政府赋予高度重视,常见的毒性中药材是28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根据这一文件,产品中含有毒性药材的中药饮片企业,必须在说明书中写明毒性成分并添加警示语,如“本品含×××”。

西药同样存在危害

就我们最常用的青霉素而言,同样对我们存在巨大的危害,如果注射不谨慎,死亡率也颇高。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重要抗生素。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20世纪40年代以前,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青霉素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它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保护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其他任何药物都无法比拟的作用。

但是,也并非人人都可使用。使用青霉素必须先做皮内试验。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预防过敏,主要是用药前,必须了解病人既往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如有,则决不能使用,如无过敏史,则此次注射应按照规定剂量作皮肤试验。20分钟后,如局部出现红肿并有伪足,肿块直径大于1厘米时为阳性反应,即不应注射。如阴性,则可予注射。

当注射完毕后,病人不应立即离开,观察10几分钟无反应后再走。连续用后停药,通常24小时后继续用药,建议重新做皮试。

使用青霉素步骤非常谨慎,这是因为青霉素可能会对一部分人造成生命危害,但我们一直在用它。若我们能谨慎听从医生叮嘱,不随便服用中药,合理服用中药,那么,那些中药事件也就不会发生。所以,错,不在中药,在于我们对待中药的态度。

一些国外学者随便抓一个中药,只要有一点毒性和不良反应,立刻就大造舆论,说这个中药应该禁止使用。这个提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中药毒性真相

根据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仅占总数的17%,81%是化学制剂,2%是生物制剂,中药总体上是安全的。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就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甚至死亡。

一是无毒中药。中药学教材中的生姜、葱白、大枣、蜂蜜、桂圆、枸杞、薏仁米、黑芝麻、山药、桑椹等,本身就是食物,是实际上的无毒药,不含有毒化学成分。一般情况下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虽然这类药物在中药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临床常用的。

二是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中药。中药中绝大多数药物均属于此类,如人参、甘草、茯苓、金银花、板蓝根等,该类药物如药证相合,应用得当,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三是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 中医运用毒药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如附子、全蝎、蜈蚣、砒霜等,含有毒性化学成分甚至剧毒物质,使用必须慎重。该类药物应用不当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

大毒莫过砒霜,随着近代对于砒霜用药的改革,用砒霜注射液来治疗原发性的肝癌、白血病,效果很好,而且不引起砷中毒,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有毒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照样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我们的祖先对于中药的毒性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当代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因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在逐步加深的。而且我国自古就认识到了中药毒性这个问题,并想出了解决办法。

从古代,中医就已经通过中药炮制和配伍去除中药毒性,最大程度上发挥药效。而且随着现代科学工艺的进步,中药炮制和配伍可以做到更精确,更好的去处毒性。

炮制去毒

凡加工炮制有毒中药,必须按照《中国药典》或者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进行。有毒中药经炮制后,除便于贮存、调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能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其减毒原理如下:

1.加热去毒

通过加热使毒性物质破坏,从而使毒性减低。如马钱子含有毒成分木鳖碱和马钱子碱,通过砂烫高温处理后,使之含量降低至安全范围内。

2.分解毒性

使毒性物质分解后,转化成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如附子、川乌的毒性成分为生物碱,遇水或加热后,被水解(或分解)转化成为毒性较低的乌头次碱及几乎没有毒性的乌头胺。

3.加辅料处理

在炮制时,对有毒中药配加某种辅料,辅料中的某些成分与有毒成分作用,衍变成一种无毒而又不影响疗效的物质,使毒性降低。

4.切除有毒部分

有些中药的某部分有毒,通过去除毒性部位使该药无毒或低毒。如蝮蛇、蕲蛇的头部毒腺含有强烈的毒素,去头后降低毒性,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5.逸出毒性

如斑蝥中有毒成分斑蝥素,与米同炒至85℃时即开始升华,因而降低了毒性。露蜂房内含蜂房油是一种含有毒成分的挥发油,经炒黄后,能使部分油挥发而降低毒性,同时又矫正臭气。

6.控制毒性含量

有些药物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即是有效成分,炮制时须采用使其毒性成分降低在安全范围之内的方法。如巴豆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均存在于油脂中,传统的炮制方法采用压油用霜法,不能全部去除巴豆油,要求保留在18%~20%之间为宜。

综上所述,对有毒药物的炮制从减毒的角度出发,应根据药物的毒性、毒理与药效的关系等方面来确定炮制基本原则。不能把重点只放在有毒成分的去除与破坏上,不去考虑其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也会失去炮制的意义。

配伍去毒

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以达到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面兼顾病情的效果。

药物配伍会出现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其中除单行是指单味药治病外,其他都是药物的配伍关系。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无主辅之分)。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有主辅之分)。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

炮制后的中药饮片通过中医药师的合理配伍,不但可以进一步减少中药毒性,还可以提高疗效!

自古以来,中医都非常重视中药材毒性,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并代代相传改善,中药炮制和配伍的方法已经相当成熟。毒性经过炮制过后,毒性大部分被去除,再通过配伍将毒性抵消或消弱,中药已经非常安全,还可以增强中药的疗效。但我们仍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使用。

中医我们已经行走了数千年之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西方却仍以中药含毒为理由与我国“纠缠不休”多年,拒绝我国中医,拒绝中成药出口,只能说别有用心。

近年来,中医药更是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做出了其他医学无法比拟的贡献。1949年建国后,在我国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拼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引起了中外医学界的关注,如成功研究了一批濒危动植物资源替代品,人工麝香、人工牛黄;对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刺镇痛原理和经络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深入认识等等。我国中医药的诸多贡献也被众多国家见证,获得了他们的认可。

典型成就

1、在全世界闻之色变的“非典”流行期间,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大作用,治疗“非典”效果明显,缩短了平均发热时间,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降低了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予以充分肯定,建议在下次疾病中“早期、合理”使用。

2、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有20余万名从业人员,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和70%以上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服务。

3、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与我国签订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协议94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5个,中美、中法、中俄等政府间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澳大利亚、南非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中医的管理。

4、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趋加大,中医药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目前,中药产品已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出口额为7.2亿美元,2008年达到13.09亿美元。

5、活血化淤防治介入治疗冠脉再窄及心绞痛复发,使复发率下降了50%,超过国际水平;

少数品种的中药毒性确实客观存在,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对中药存在偏见,从而限制中药的发展。中药与西药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在为人类健康做贡献,所谓殊途同归。难以说清两者谁更具优势或前景,我们应当像看待西药一样给予中药发展的机会,充分,合理利用中药。

对我们百姓而言,避免中药毒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服用中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服用,更不能轻信民间秘方。

 网友讨论
(共人)
列表加载中....
列表加载中....
(共人)
列表加载中....
列表加载中....
查看更多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