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蟾酥的炮制方法 酒制是降低毒性的最常用方法

2017-04-24 16:13:46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蟾酥原名“蟾蜍眉脂”,是中医临床应用较早的药物,系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及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辛,性温,归心经;有毒。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是我国较常用中药材。历代医学表明,对于有毒中药材必须经炮制,降低其毒性,才方可应用于临床。因此,蟾酥的炮制,自古以来就有多种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如今,大部分地区主要以酒制法为主。那么,蟾酥的炮制方法在古今是怎样炮制的,不同炮制有什么不同功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蟾酥的炮制方法 不同炮制功效有何不同

一、古代炮制方法

宋代有铁上焙焦(《圣惠方》),炼制、酒制、浸制(《总微》),酒炖(《妇人》)等方法。明代有汤浸(《普济方》)、乳汁制(《保元》)等炮制方法。

二、现代炮制方法

1、蟾酥粉:取原药材,捣碎,研成细粉。

2、酒蟾酥:取原药材,捣碎,用白酒浸渍,不断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蟾酥10kg用白酒20kg。

3、乳蟾酥:取原药材,捣碎,用鲜牛奶浸渍,不断搅动至稠膏状,干燥,研粉。蟾酥每10kg用牛奶20kg。

三、炮制性状

1、蟾酥粉:呈棕褐色粉末状,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2、酒蟾酥:外观仍为棕褐色粉末。

3、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

四、炮制作用

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

生蟾酥有毒,作用峻烈,多制成丸、散用或外用。生品质硬难碎,并对操作者有刺激性。

经酒制后,便于粉碎,降低毒性,并能减少对操作者的刺激性。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等症。

五、临床应用

1、牙痛常与雄黄、甘草、朱砂研极细,水泛丸如粟子大,填牙痛处,并塞以棉花以防脱落,对风火牙痛及龋齿痛有速效,如牙痛一粒丸(《中国药典》)。

2、疔疮常配黄丹以白面为丸,麦粒大,针破患处,纳入一丸,如蟾酥丸(《济生方》)。

3、咽喉肿痛常与牛黄、雄黄、麝香、朱砂、珍珠为末,百草霜为衣,内服外用有解毒消肿之效,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疮疖,如六神丸(《中国药典》)。

4、腹痛神昏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同用,可开窍醒神,辟秽止痛,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5、恶性肿瘤常与天龙、龙葵、藤梨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蛇毒等同用,治疗肝癌、肠癌。

6、毒疮常与没药、硼砂、寒水石、雄黄等研为细末,泛丸绿豆大,朱砂为衣,内服治一切疔疮,毒疮,出汗则愈,如飞龙夺命丹(《痈疽验方》)。

综上所述,蟾酥的炮制方法,从宋代开始有焙制、炼制及酒制,到清代有各种辅料炮制方法,主要用陈酒或烧酒化透,然而乳汁制始于明代,但法中只简略提到“乳化”、“乳浸”,至清代才有较详细的工艺记载。蟾酥在古代的各种炮制方法,至今仍沿用。目前,大部分地区都是用酒制法。乳浸蟾酥的方法,在山东、北京、天津也有采用。另外,关于蟾酥的软化问题,有的采用微洒水润潮,闷2~3天,候软取出,切薄片,晒干,研粉过筛。有的采用烘软的方法,切片,并置石灰缸中埋2~3天,干燥,研粉。还有的蒸软后切片,干燥研粉。总之,各地蟾酥软化切制的方法尚需研究。

 

标签:
蟾酥蟾酥炮制药材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