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决明子炒制炮制方法及自古以炒制为主的原因

2016-12-14 11:19:27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为常用中药,是药食两用品种。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等功效,用于目赤涩痛、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肠秘结等。其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萘胼-吡咯酮类、脂肪酸类、氨基酸等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决明子不仅具有保肝明目、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多方面作用。决明子无论在药用、保健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研究、利用和开发前景。

决明子炒制炮制方法及自古以炒制为主的原因

决明子在历代文献中有醋制、炒制、火炙和酒制四种炮制方法。其中以炒制在文献中记载最多, 且沿用至今, 现为我国药典及25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炮制规范所收载。

【古代炮制方法】

梁代开始有火炙和煮制(《集注》)。唐代有醋渍(《千金翼)的方法。宋代用微炒(《圣惠方》)和火炙(《证类》)等法。元代和明代均用炒法(《活幼》、《通玄》)。清代有酒煮法(《握灵》),并记述了酒煮目的。

【现代炮制方法】

1.决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决明子:取净决明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有爆裂声,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炮制目的】

决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归肝经、大肠经。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能。

生决明子长于清肝热,润肠燥。常用于目赤肿痛,大便秘结。

炒决明子寒泻之性减弱,并能提高煎出效果,有平肝养肾之功。可用于头痛、头晕,青盲内障。

【应用选择】

1.生用

(1)风热目赤:常与菊花、蔓荆子、黄芩、羌活等配伍,用于风热上扰,目赤肿痛,或兼头晕头痛,具有疏风散热,明目的作用,如决明子散(《济生方》)。

(2)肝火目赤:常与柴胡、黄连、菊花等同用,能泻肝明目,用于肝胆郁火上冲,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如决明子汤(《总录》)。

(3)大便秘结:多用干阴虚内热所致的肠燥便秘。可用大剂量生品打碎,煎水服。若便秘较甚,亦可与火麻仁、瓜萎仁合用。

2.制用

(1)青盲内障:常与地黄、枸杞子、菟丝子(酒浸)、防风、黄连等同用,能补肝肾,明目祛障,用于肝肾不足,精血虚少,风毒上攻眼目,视物昏花不明,渐成青盲内障,如夜光丸(《瑞竹》)。

(2)头晕、头痛:本品能平肝阳,因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头晕、头痛,可单用炒决明子打碎,煎水代茶饮,亦可与夏枯草或钩藤、地龙、牡蛎、青葙子等同用。

【小结】

决明子古代炮制方法不多,只有炒法沿用至今,且为《中国药典》规定的炮制方法。酒制法现在虽已不用,但古人认为酒制决明子能补肝明目,从中医角度分析似有一定的道理。利用酒的辛热之性,再加热煮,可抑制决明子寒泻之性,由清肝明目转变为补肝明目,由用于实证转而用于虚证,这种变化,对扩宽决明子的用途很有意义,故酒制法还有研究的价值。

决明子的炮制研究,目前虽然还欠深入,但现有的研究结果也能部分地说明炮制作用。炒后总蒽醌特别是结合性蒽醌的减少,为炒决明子清热泻下作用减弱提供了理论依据。炒后微量元素易于溶出,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糖不受影响,说明决明子炒后补益成分和泻下成分比例发生了改变,因而出现了药效上的差异。由于决明子坚硬,水分难于渗入,有效物质不易溶出,故古人和现今都强调打碎入药,与实验研究结果也一致。

决明子生品质地很坚硬,捣碎困难,影响煎出效果,尤其是未被捣碎者煎出效果极差。用现行方法(炒黄)炮制的决明子虽然清热泻下作用有所减弱,但清肝与通便作用仍较明显,且质较酥脆,易于捣碎,煎出效果好;又因目前临床上决明子专用于通便者较少,用于目疾及肝阳头痛者较多,故炒决明子为临床常用,有些地区还把炒决明子作为常规给药。

标签:
决明子决明子炮制药材炮制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