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炮制 > 正文

中药白术炮制方法有哪些? 土炒、麸炒目的是什么?

2016-10-27 11:14:38    来源:网络转载

【药材来源】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和泥土,烘干或晒干。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拣肥满纤维性少的鲜白术,略蒸后再晒干者称“冬术”。

【炮制目的】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经、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能。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

白术生用,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等。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胎动不安等。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熬黄(《千金翼》)、土炒(《外台》)的方法。宋代有炮、炒黄、米泔浸(《博济》)、米泔水浸后麸炒(《苏沈》)、醋浸炒(《总录》)、煨制、焙制(《局方》)、土煮(《朱氏》)、米泔浸后炒(《疮疡》)等法。元代有用黄芪、石斛、牡蛎、麸皮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丹溪》)的方法。明代增加了蜜炒、水煮、绿豆炒(《普济方》)、附子生姜、醋煮(《奇效》)、酒制(《理例》)、乳汁制(《蒙筌》)、米泔浸后黄土拌九蒸九晒(《准绳》)、盐水炒(《保元》)、面炒(《景岳》)、炒焦、米泔浸后土蒸切片,蜜水拌匀炒(《必读》)、姜汁炒(《通玄》)等多种辅料制的方法。清代又增加了枳实煎水渍炒(《握灵》)、酒拌蒸(《说约》)、米泔浸后麦芽拌炒(《大成》)、香附煎水渍炒、紫苏一薄荷一黄芩一肉桂汤煮(《钩元》)、蜜水拌蒸、烧存性(《逢原》)、米制(《长沙》)、陈皮汁制(《从众录》)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白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用水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土炒白术:先将土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白术片,炒至白术表面均匀挂上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白术片每100kg用灶心土25kg。

3.麸炒白术:先将锅用中火烧热,撒入麦麸,待冒烟时,投入白术片,不断翻炒,炒至白术呈黄褐色,取出,筛去麦麸,放凉。白术片每100kg用麦麸10kg。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焦、米炒等。

2.文献摘录“泻用陈壁土炒。”(《疮疡》)“泻胃火生用,补胃虚土炒。”(《入门》)“去湿利水用麸炒,补胃用净土炒。”(《粹言》)“米泔浸入,借谷气以和脾也,壁土蒸之,窃土气以助脾也。”(《通玄》)“补中十全生用宜,其余诸方炒用多,若煮烂成饼,补脾阴亦可。”(《遵生》)“入清胀药麸皮拌炒用,借麸入中。”(《求真》)“麸皮炒,消胀。”(《汇纂》)

【总结】古代白术炮制方法约有50多种,应用辅料20多种,其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切、炒焦、土炒、麸炒等。自唐宋始,世代相传,沿用至今。生用健脾燥湿,利水消肿;麸炒、土炒后增强健脾作 用,并能缓和其燥性,临床用于脾胃不和,脾虚泄泻等症;乳制入血润燥;米泔浸,借谷气以和脾;姜汁炒燥湿痰寒痰;脾虚而气滞者,枳实炒或香附炒。

白术中含挥发油约1.5%,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等。白术的另一类活性成分为内酯类化合物。白术经炒焦、土炒、麸炒后,其挥发油约损失15%,从而达到缓和“燥性”、减少对胃肠的刺激性的炮制目的,同时也有芳香健脾开胃的作用。

 

标签:
白术白术炮制麸炒白术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