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巫溪:加工中药材 拓宽致富路

2017-02-24 10:16:53    来源:重庆日报

巫溪:加工中药材 拓宽致富路

2月16日,巫溪县双阳乡双阳村,在建的加工厂给村民增收带来希望。 记者 谢智强 摄

雪下了一夜,白了山头。

2月16日一大早,巫溪县双阳乡双阳村村支书田德兴带着记者,踏着机耕道上的皑皑白雪,来到海拔1300多米的天池坝。

天池坝的山坳里,一栋三层楼高的砖混建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雪大、天冷,施工铺设的管道如果冻裂了,就要及时更换。”田德兴用扫帚扫开积雪,仔细检查管道,“这是村里建的加工厂,预计今年5月投产。”

双阳村为什么要在这大山深处建加工厂?又用来加工什么呢?

“用来加工蜂蜜和中药材。”检查完管道,回程路上,田德兴给记者娓娓道来。

不良竞争导致村民利益受损

双阳村平均海拔超过千米,山高坡陡,全村共有651人,其中116人是贫困人口。村民们除了外出务工,就是种植玉米、洋芋、红苕糊口,能卖钱的只有蜂蜜和中药材。

“全村现在有800多箱中蜂,2000多亩中药材,还有一些烤烟和核桃。”田德兴介绍,以前,蜂蜜和中药材在给村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村里的中药材,以独活为主。一斤独活的市场价格一般在两块三左右。”田德兴介绍,但药商在村里往往低于这个价格收购。“因为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和定价策略,村民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最终大家的利益受损。”

“个别村民还往蜂蜜里掺入白糖,以次充好进行销售。”66岁的村民高照月对此有着切肤之痛。前年,有外地客商想找他订购100斤蜂蜜,却因为听说他们村有人在蜂蜜里掺假而放弃了。

不愁价格和销路,村民干劲更足了

如今,乡党委和村委认识到,要发展种植养殖业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光靠村民单打独斗不行,还要依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去年初,我们与本地和外地的一些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双阳乡党委副书记夏忠魁介绍,协议规定,无论是蜂蜜还是中药材,都有保底收购价。当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时,企业以保底价收购;市场价格高于保底价格时,以市场价收购,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

不愁销路、不愁价格,村民们搞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田德兴告诉记者,除了中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去年村里还种植了510亩烤烟和2600多亩核桃,加上外出务工,全村收入390多万元。

“我家里两个人,去年养了68箱蜜蜂,种了20亩烤烟,有6万多元收入。”高照月说,今年1月,他还花了500多元,从外地引进了新的蜂桶,并对现有的蜂桶进行改良,“现在政策好,卖得起价,当然要多养点哟。”高照月介绍,新蜂桶的单桶蜂蜜产量能提高近40%,今年家里的收入又能增加不少。

建加工厂,让村里农产品也有品牌

高照月对未来的信心,还来源于山坳里即将建成的加工厂,“听说成立了公司,要对蜂蜜进行加工,一斤蜂蜜能多卖100多块钱。”

高照月说的“公司”,正是村里依托加工厂成立的巫溪县天池坝蜂业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农业合作社牵头、农户参与分成的方式经营,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共同增收。”夏忠魁介绍,公司还将注册具有双阳乡地域特色的蜂蜜及中药材品牌,实现品牌化发展。

夏忠魁告诉记者,经过加工和包装后的蜂蜜和中药材,其售价远远高于收购价。“比如独活,村民都是一整棵打捆,以每斤两块三的价格卖给药商。药商收购后,把一整棵独活分成块茎、粗根和细根销售,算下来,一斤独活要多卖两块钱。”而收购价80元一斤的蜂蜜经过初加工和包装后,销售价格能超过每斤200元。

“如果我们对蜂蜜和中药材进行初加工,再贴上有地域特色的商标,进行品牌化营销,就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田德兴介绍,即将建成的加工厂设有办公区、蜂蜜加工区和中药材加工区,每层面积有700多平方米。建成后,每年可加工中药材170吨、蜂蜜50吨,年产浓缩蜂蜜40吨、蜂胶5吨,预计年产值将超过660万元。

 

标签:
中药材加工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