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传承徐州民俗 创新中药香包

2017-02-10 16:22:35    来源:徐州日报

 传承徐州民俗 创新中药香包

       1月27日,“赢在徐州”2016年度“双创之星”评选揭晓,来自贾汪区马庄村民间艺人王秀英名列榜首。据悉,这位79岁高龄的老人传承徐州民俗,创新制作了中药香包,一举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制作香包源于兴趣

王秀英,来自人杰地灵的潘安湖马庄村,她自幼心灵手巧,在其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民间手工艺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就能绣花、制作布鞋、缝制荷包等工艺品。刚开始她做荷包,里面放点棉花、草药,基本上都是自家用来驱除蚊虫、预防感冒,或者送给邻家孩子做装饰。长大后学着做小鸭子、绣球等香包,以及虎头鞋、虎头帽、衣服等一些大的物件,到赶庙会的时候卖钱补贴家用。

成年以后,王秀英对制作香包愈发热爱。在忙完家里的琐事之后就埋头做手工,反复琢磨,经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孩子们担心她身体受不了,经常劝她不要做了,她就偷偷地在晚上做。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王秀英来说,购买中药、布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长时间王秀英制作香包都得不到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但是,王秀英凭着满腔热情,从来没有停止对香包的创新。

2006年,王秀英制作的十二生肖香包,每个动物都惟妙惟肖。这个十二生肖香包后来以10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王秀英感到分外惊喜。也是从那时起,王秀英的家人看到了香包广阔的市场前景,不再反对她制作香包,并且逐步加入制作香包的团队中来。

香包红火形成产业

自从十二生肖香包被高价买走后,王秀英和她的香包迅速成为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慕名前来学习制作香包的人越来越多。每当别人求教时,从构思画图、剪小样,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再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的技巧等等,王秀英总是事无巨细,耐心讲解。时间久了,许多街坊邻居也加入到香包制作中来,丰富了日常生活,也增加了收入,生活越来越富裕。

如今,王秀英中药香包成了贾汪区潘安湖街道办事处马庄村的一大特色,跟随王秀英一起制作香包的人,除了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女等至亲、邻里,还有十余位专业制作香包的阿姨,他们共同努力,致力于王秀英中药香包“品牌化”发展。2010年,王秀英的儿子孙建辞去徐州汉纳国际大剧院调音师的工作,回家专职从事香包制作和传承工作,王秀英中药香包从此发展壮大。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王秀英中药香包逐渐成为畅销、甚至是抢手商品,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即便如此,王秀英始终严把质量关,她一直以“确保质量,不求数量”告诫自己和家人。据介绍,近年来跟随王秀英老人学习香包制作的人越来越多,仅马庄村已有100余名妇女因从事、参与香包制作和销售受益。

国家“非遗”中药香包

现今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徐州香包传统手工艺已濒临灭绝,有些已被机械工艺替代。因此,对徐州香包这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势在必行。

王秀英在继承传统香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其造型美观、精致,内装有由十几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香料,香气四溢,戴在身上还可以驱毒避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

此外,王秀英还大胆创新,先后创作了布艺《金马腾飞》《牧童短笛》《公子香帽》《鸳鸯戏水》《孙悟空》《猪八戒》、剪纸《喜看新农村》《鲤鱼跳龙门》《祥龙入海》等各类作品300余件,并多次在省、市文化节、博览会展出。2009年12月首届“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大赛,其香包作品《公子香帽》获得银奖、剪纸作品《春牛》获得铜奖。同年王秀英香包作品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1年10月被评为徐州名特优旅游商品。2013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5月受到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栏目采访并播出,所做作品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

标签:
香包中药徐州民俗中药香包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