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偏颇的观点让中药蒙受不白之冤

2017-01-10 11:04:04    来源:大河网

关于中药的两种误区

人们吃药,在追求有效性的同时,还要确保安全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中药比西药好,毒副作用小”;另一种认为中药是洪水猛兽,因为一些草药不良反应的案例,而全盘否定中医药。

上面两种观点,是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偏颇认识,这两种观点是片面的。

中药来源天然,但不是绝对安全的。有些药品广告片面地夸大疗效,有些企业药品说明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描述也不甚详尽,这使得临床医生、患者在用药时忽视了用法、用量及毒性,觉得用量大一些、服用时间长一点没关系。有些人甚至把中成药当保健品长期服用,以至于造成肝肾损伤。

近年来,不断有草药不良反应案例被报道,有些人以此为理由,提出取消中医药。

这些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认识,让中药蒙受了不白之冤。

人们对中药的误解——以“龙胆泻肝丸”为例

近年几起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众、媒体、国际以及业内专业人士、管理部门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关注,“龙胆泻肝丸事件”即是一例。

龙胆泻肝丸是一个古方,也是一个名方,它的作用是“清泻肝胆实火”,对于疏泻肝胆实热有非常好的疗效,能治疗慢性肾病。

后来人们通过现代科学实验发现,龙胆泻肝丸的组方中有一个成分是“关木通”,这个成分里面含有马兜铃酸,它会导致肾功能损伤。

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古方、名方,但龙胆泻肝丸为什么却像一把“双刃剑”,既对慢性肾病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又会导致肾衰竭呢?这是怎么回事?普通人想不通,媒体也没有给读者分析清楚,这导致人们提起“龙胆泻肝丸”,就视若魔鬼。

其实,“龙胆泻肝丸事件”均存在超剂量、长期服用的情况,有些患者自服长达10余年,早已超出临床规定使用量,想不造成肾损伤都难。即便是无毒的甘草,若是长期使用也会出现浮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现象。

正确认识药物的毒性

药物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具有多样性。药物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应用某一味药物时,并不是应用这个药物的所有功效,而是希望取这味药物的某一个功效,那么,很有可能,此药的其他功能就会导致某种不良反应。

比如,有一味药叫牛蒡子,又叫大力子,这味药物能够发散风热,能够清利咽喉,也能够祛痰止咳。当我们用牛蒡子去治疗一些风热感冒(伴随咽喉疼痛、咳嗽)时,效果非常好。但这个药有一个副作用,性质滑利,它能够润滑大肠,会引起腹泻。我们可以理解为,腹泻就是牛蒡子的一个副作用。但这个副作用对这个治疗来说,不用刻意避免,因为一旦停药,腹泻就停止了。

是药三分毒,大家都知道,但剂量决定药效,剂量也决定毒性。也就是说,剂量达不到,药效就体现不出来。同样,如果剂量过大,则会出现安全问题。

大剂量、长期用药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而机体对药物“毒性”的耐受性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的用量就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另外,不适当地使用中药注射剂、证据不明的中西药配伍应用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药物毒性,用药要谨遵医嘱,权衡利弊。当然,也不能因为某一事件影响到中药的应用。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应该看到,引发中药出现安全性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中药品种复杂、药材炮制或煎煮不当、新剂型不成熟、用药不规范等。

其中,用药不规范是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首要因素。中药的使用应以辨证施治为依据,但随着中药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辨证不当、药不对症、疗程不合理、服法不正确等诸多问题。

特别是“中药西用”的现象,为中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些西医医师及国外医师很难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如日本“小柴胡汤”事件、比利时“马兜铃酸”事件,都是由于未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服用不当所造成。

 

标签:
中药中药疗效中医药观点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