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医药白皮书发表,国家战略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

2016-12-30 16:29:49    来源:新华网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的首次发表,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决心。该白皮书既肯定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历史贡献,也总结了中医药的政策措施和传承,更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以豫西山区贫困县嵩县为例,该县总面积300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在发展中药材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当地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每年仅车村镇中药材市场交易额就超过一个亿,单山茱萸一个品种,年销售量就在1200吨以上,交易额达2400万元。

尽管嵩县的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其发展潜力还挖掘得远远不够,整个中药材产业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够高、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品牌效益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从健全组织、科学规划、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品牌培育、要素聚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向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方向发展。

建立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在部分县域,草本类药材由农业局管理,木本类药材由林业局管理,技术指导则由科技局负责,几个部门之间没有一个综合协调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导管理。建议地方政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明确主管单位,以解决谁管谁都不管的问题。

把握五个结合,做好前期规划。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规划时一定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当地发展重点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资源、资金优势、本着发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最大限度延伸产业链条和增加产业附加值、突出综合效益的原则进行,融合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培育种植龙头,促进规模生产。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企业、农户、合作社各自为政,结果往往导致三败俱伤,也会在无形中增加市场风险。建议政府将政策、资金、项目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种植龙头倾斜,培育壮大种植龙头。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信息、销售以及争取国家扶持上的优势,鼓励其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并以技术、资金、保护价回收产品等方式带动合作社、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真正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

开展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支撑。以嵩县为例,中药材种植基本以农户为主,种植方式原始,管理粗放,种植户“靠天收”的意识很浓,造成种植的中药材品质不高、产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针对此种问题,政府应当支持农业科研部门开展中药材高产优质技术培训以及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同时,改造升级龙头企业生产工艺,拉长产业链条,由目前的出售原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售成药、半成药为主,实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品牌是企业竞争的综合体现,在中医药发展中需大力推广GAP种植、GMP(药品生产质量规范)生产、GSP(药品经营质量规范)营销、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等标准化理念,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中药材,加大名牌产品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认证的企业或合作社和对新获得国家和省、市、县表彰的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秀药材经纪人分别予以奖励。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白皮书的发布,意味着中医药产业振兴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紧抓《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表的良机,深入分析了解发展现状,充分发挥自然优势,针对存在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必将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开拓一片新天地,从而促进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