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医药白皮书首发表 解决民间中医从业人员行医资格等问题

2016-12-07 16:53:44    来源:央广网(北京)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昨日发表,白皮书全文约9000余字,涵盖了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四个部分的内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和中医药发展有关情况。记者结合白皮书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解读,梳理出民众关心的四大热点。

解决民间中医从业人员行医资格问题

白皮书强调,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从实际来看,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具备了一定的临床技能和经验,但是由于民间中医普遍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教育,再加上现有医师资格体系考试中评价的模式、考试的方法难以很好地体现出民间中医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评价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真实能力的考核制度。

王国强指出,解决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的行医资格,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老人老办法”,对执业医师法颁布之日之前所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师承或者确有专长的中医(民族医)从业人员予以认定其医师资格,使一部分民间中医得到了医师资格的认可;出台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考核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通过跟师学习的方式,取得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将民间掌握独特方法、深受百姓欢迎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通过临床考核、农民评价和中等中医学专业水平培训和考试合格的,发给农村乡村医生一技之长的医师资格,允许其在农村以一技之长的执业范围来提供服务。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不少民间中医获得了行医资格。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在进行审议,其对解决民间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行医资格问题也有明确规定。

中医本身就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医疗体系,民间中医往往是以师承的方式习得医术,即便医术水平很高,也会因为一纸文凭的阙如而得不到医师资格。有鉴于此,国家近年来逐渐打开了民间中医行医资格的准入大门。另一方面,民间中医获得准入,必须在充分考虑医疗风险安全的基础上,于执业范围内提供服务,在民众的生命健康方面不能有丝毫马虎。

不让中医毁在中药上

在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之际,亟须破解中药面临的质量和资源困境,绝不能让中医亡于中药。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强音。与此同时,关于“中医可能亡于中药”的警钟也不断敲响。近年来,野生变家种,道地药材异地无序种植,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都直接影响药材品质。

比如,中药材历来强调原产地,追求“道地”,异地种植必须三代药材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方可上市。但是一些地方只顾经济效益,中药材种植“随心所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既须统筹治理,又要只争朝夕。

王国强表示,药材质量关乎中医生死存亡,关乎民众用药安全。主管部门、种植和加工企业须严格遵循《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部署,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规范中药材产业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中药不分家,是中医传统特色优势。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用好药,是保障民众用药安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

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主要出自对中药质量的担忧。王国强表示,应积极推进中药标准化,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中医药标准规范由于中医的特点和西医药有所不同,要建立起符合中医,特别是符合中药的质量和标准规范。

白皮书说,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649项,年平均增长率29%。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和针灸治疗指南临床应用良好。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制有序开展,14项维医诊疗指南和疗效评价标准率先发布,首个地方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西藏自治区成立,民族医药机构和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及中药材价格的又一轮暴涨,并问官方下一步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王国强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说,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要正确、客观地看待:中药材的价格,过去一直偏低,尽管中药材是农产品,但是在农产品里面,中药材的价格始终没有调整。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要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有些价格要适当提高。在保障供应方面要加强科研,寻找替代品,提高人工种植的能力。

白皮书指出,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中药产品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显示出巨大的海外市场发展潜力。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显得尤其重要。

“治未病”放大惠民效益

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丰富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中医药以较低的投入,提供了与资源份额相比较高的服务份额,2009年至2015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低11.5%,住院人均费用低24%。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明显提升。”专家指出,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疾病的康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放大了深化医改的惠民效益。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最新供应
查看更多
最新求购
查看更多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