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材鉴别 > 正文

鹿茸的鉴别方法

2016-05-24 16:35:28    来源:康美中药网整理

鹿茸为珍贵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生精补髓、益血助阳、强筋健骨之效。为年老体弱者的高贵滋补品,多人丸散或泡酒服用。

来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Gervus nippon Temminck和马鹿Cervus ela-phus L.的雄鹿未骨化的幼角。

1、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雄鹿有角,对生,每角具四叉,雌鹿无角。鼻端裸露部分不超过鼻孔间宽,眶下腺明显,呈裂缝状。耳大直立,颈细氏和胸部下方长有毛。尾端,臀部有一块明显的白斑。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腺体,是为蹠腺,主体狭尖,侧蹄小。雄鹿第二年开始牛角,又分叉,以后每年早脱换新角,增生一叉,至生四叉,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成一钝角,第二枝不明显,主干在其末端再分两小枝。冬毛厚密,呈棕灰色或棕黄色,四季均有白色梅花状斑点,夏季白斑不明显。栖息于针叶及阔叶的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现多为饲养。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苔藓等为食。春秋季喜食盐;人工饲养可用麸皮、薯藤、豆类、青草、花生秧、骨粉盐等为饲料。

2、马鹿:为大型鹿的一种。身长2m余,重可达200kg。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腺孔呈裂缝状。耳大直立成圆锥形,颈长,颈下被毛较长,尾短,具软尾毛。四肢细长,蹄大,卵圆形,两侧蹄较长。雄鹿有角,角尖略向内弯呈“U”字形。第一、第二叉在眼睛上边,很发达,特称“眉叉”,其尖向上。角干相当长,角基隆起一圈,具粗糙的峭突。毛色均匀,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颌毛色棕黑,两颊较浅,眼上具稀疏刚毛。栖身于较大的混交林边。性机警,善奔跑,听觉、嗅觉灵敏,视觉稍钝。以草及树上幼嫩枝叶为食。喜食盐。群栖,经常三五成群活动。雄鹿平时独居,交配期雌雄同居。 产地与分布 梅花主要分布于东北,近年各省多有饲养。马鹿主产西北、西南及东北等地,也有少量饲养。

鉴别要点

1、梅花鹿茸与马茸:花茸与马茸主要区别,一是花茸黄毛而细嫩,马茸毛青灰而较粗疏。二是花茸因系家养,适时取茸,故多为“二杠”。马茸多为野生,猎捕时不一,故多为“三岔”、“四岔”或更多。三是花茸大挺圆而饱满,马茸则较扁圆。

2、梅花茸片与马茸片:花茸片较圆细,切面皮层薄亮,并可见黄绒毛,剖面蜂窝孔细密,具有粉片、蛋黄片、血片、蜡片等特征。而马茸片较粗大,切面皮层较厚,或偶见骨质,蜂窝孔较粗,多不具血片、蜡片等特征。

3、与伪品的区别:伪品茸片,切面外圈显骨质,蜂窝孔面窄,且气味淡薄(正品气微腥成)。可兹区别。

名典鉴别

1、梁·《名医别录》曰:“茸四五月解角时取,阴干,使时燥。”

2、宋·《图经本草》曰:“鹿茸并角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有山林处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时取其茸阴干;以形如小紫茄子者为上,或云茄子茸。太嫩血气尤未具,不若分歧如马鞍形者有力。”

3、寇宗奭曰:“茸,最难得不破及不出却血者。盖其力尽在血中,猎时多有损伤故也。此以如紫茄子者为上,名茄子茸,取其难得耳;然此太嫩,血气未具,其实力少。坚者又太老,惟长四五寸,形如分歧马鞍,茸头如玛瑙红玉,破之肌如朽木者最善。人亦将麇茸伪为之,不可不察。”

4、清·《本草求真》曰:“……故鹿茸又云能补督脉之真阳,麋茸能补督脉阴中之阳。不可不明为细辨耳。但鹿茸与麋,世罕能辨,大抵宜质粗壮,脑骨坚厚,毛色苍黧而杂白毛者为麋茸,形质差瘦,脑骨差薄,毛色黄泽而白毛者为鹿茸。麇、鹿虽分为二,然总不外填补精髓,坚强筋骨,长养气血,而为补肝滋肾之要药也。”

快速鉴别

1、梅花砍茸:即带脑骨的成架的茸,昔日以整架为名贵。多为“二杠”,二茸相距约三至四指。脑骨前端平齐 ,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俗称“虎牙”,可借此放平。脑骨均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脑皮多抽缩与脑骨下端分离。毛黄棕色,脑壳有锯齿状骨缝数条,质坚硬。

2、梅花锯茸:具一分枝者习称“二杠”,“二杠”的大挺以根部至顶端均呈圆柱形,仅有分岔处稍扁;头荏茸挺高13~20cm,锯口直径约3.4cm,离锯口约3.3cm处分枝,分枝长约10~17cm,直径较挺略细。表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外附红黄色或浅灰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虎口内侧均饱满不陷,皮茸紧贴,虎口中有灰色筋脉一条,茸下部无纵棱(不起筋)。以锯口洁白有蜂窝,外圈无骨质,体轻,单枝掷桌如朽木声,品质最好,二荏茸挺长不圆,或上粗下细,下部纵向多起筋,皮色灰黄不等,毛纹粗糙,质较头荏茸硬而老,锯口外圈多以骨化,体较重,单支掷桌上如木棍声,质较差。

具二分支者习称“三岔”,挺长27~33cm,较“二杠”稍细而不圆,略显弯弓形向后偏,分岔也较长,顶端稍尖无弯头,下部多有纵棱及突起的疙瘩,皮红黄色,毛略粗糙,质较次。

3、梅花鹿茸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外皮红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见残留的毛茸。切面平坦,乳白色、淡黄色或红棕色,中心密布灰褐色细孔。角尖部切片习称“蜡片”、“血片”,切面乳白色,浅黄棕色,半透明,微具光泽。中上部切片习称“粉片”或“蛋黄片”,切面粉白色,中间有极小蜂窝状细孔。下部切片习称“芝麻片”或“老角片”,切面灰白色或灰棕色,切面中间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4、马鹿茸:多为砍茸。形状似梅花鹿茸而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较多。东北产的马鹿茸长15~33cm,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锯口外围显骨质,分岔愈多则愈老,毛粗而疏,下部具纵棱。稍有腥气,味微咸。西北产的马鹿茸长可90cm,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皱干瘪,侧枝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灰黑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端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角质,有腥臭气,味咸。四川产的马茸分岔较多,一般为四岔、五岔、六岔;毛长而密。马茸品质均以挺枝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致密,米黄色者为佳。

类似品

 1、白唇鹿茸:为鹿科动物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的未成熟幼角。与马茸主要区别是:基部拨头高,在6~8cm处分生第一侧枝,第二侧枝距第一侧枝约30cm。大挺中上端及第2~4侧枝均呈扁圆形。皮灰褐色,毛灰色或褐色较长而零乱。余同马鹿茸。

2、黑色鹿茸:亦称水鹿茸。为鹿科动物水鹿Cervus unicolor 的未成熟幼角。形似马茸而瘦瘪,多为三岔,挺枝较扁,毛灰白色或灰褐色较粗疏。余同马茸。广东、湖南、江西等省区有分布。

其他鹿种

1、驼鹿:为鹿科动物驼鹿Alces alces.亦称“犭罕”、“堪达罕”。是最大型鹿。体长2m余,尾短,体重可达700kg。雄的有角,角先向侧方伸出7~14cm,然后分眉叉和后枝;角干向上向内成弧形伸展成宽阔扁平板状,其上又分枝3~6枝。其幼角习称“罕茸”。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前苏联。

2、驯鹿:为鹿科动物驯鹿Rangifer tarandus.一般体高1m余,体重100余千克。雌雄都有角,角长,分成许多叉枝,有的超过30枝。分布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人类驯养已有千余年历史。

3、麋鹿:为鹿科动物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亦称“四不像”。体长2m余,肩高1m余,体重150kg。雄性有角,多回二叉分歧,形状比较整齐。尾长,下伸到脚踝。过去一般认为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 名“四不像”。原产于我国黄河下游诸省。野生已不可见,现仅动物园有饲养。

4、坡鹿:为鹿科动物坡鹿Carvus eldl.体型中等,重约lOOkg.四肢相对细长,全身褐色,背有黑褐色脊带,夏毛有白色斑点。角型多叉。分布于海南岛及印度、缅甸、泰国等地。

5、豚鹿:为鹿科动物豚鹿Carvus porcinus.体形粗壮,四肢相对较短,重约50kg,角三叉,细长有眉叉。角似水鹿角而小,角干较圆,表面苦瓜棱不明显,断面不显蜂窝状而见一小孔。分布于云南及印度西北地区。 梅花鹿主要为家养,是花鹿茸主要来源,马鹿茸大多为野生,亦有家这是鹿茸两种主要来源。间有白唇鹿和黑鹿茸、驯鹿茸等则认为质次品。鹿茸骨化后即为鹿角。

 

本文由康美中药网根据互联网资料整合而成,转载请注明来源“康美中药网”并附加超链接“www.kmzyw.com.cn”。若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755-33915950。

标签:
鹿茸贵细药材滋补
横幅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为您推荐

热门新闻

右侧乡村振兴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版本过低,在本页面的显示效果可能有差异。建议您升级到 Internet Explorer 8 以上浏览器: Firefox / Chrome / Safari / Opera